時至五月。
端午節快要到了,濃鬱的過節氣氛,也阻擋不了,百姓們因韶懿郡主加封了長郡主的振奮心情。
太後娘娘所料不錯。
恩封虞幼窈,確實打壓了北境其他豪紳的氣焰,穩定了因西安韓氏一案,對北境造成的負麵影響。
因太後娘娘秘密送來的賜婚秘旨和丹書鐵契,虞幼窈這兩天有些心神不寧,卻還是強行打起了精神,尋了黃太太和寧遠將軍夫人,提議在遼東各大縣區,舉辦龍舟會。
這個想法,虞幼窈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是突然感受到襄平城濃濃的過節氣氛,恍惚有一種,天涯共此月,端午共此時,不管身在何方,端午節始終都是一樣的。
寄托了世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黃太太好奇道:“距離端午節不到五日,現在操持也來不及了,你怎麼突然就想一出是一出?”
這也不符合她周全的性子。
虞幼窈搖搖頭:“倒也不必特別操持,隻要向衙門借一隊人,維持河邊的秩序,以策安全,官府及當地富戶都有曆年的龍船,到時讓他們自發組織辦一辦,百姓們少不得,也要過去看一看熱鬧。”
富戶們是很樂意,搞這種熱鬧。
而且家裏都有家丁護院,也不擔心下了河會出亂子。
“讓遼東的百姓,及早前才安置的災民一起樂一樂,感受一下端午節的氣氛,祈禱今年風調雨順,災禍不再降臨,安一安災民們的心,也讓災民們掃一掃因為旱災,帶給他們的傷痛與晦氣,更好的展開新的生活。”
災民們的生活上得到了安置,心理上呢?
遼東的百姓們雖然並不排外,也熱情的歡迎,每一個到來的人。
可災民們想要適應當地的生活,還需要磨合一段時間,這世間還有什麼比,參與到當地人的生活之中,更好的融入方式呢?
賽龍舟是水上活動,參與者都會鳧水,並且皆是身體強壯的男子,岸邊多安排一些人手維持秩序與安全,危險性較低。
換作中秋節,她就不敢這樣辦了。
寧遠將軍夫人也明白了,韶懿長郡主的良苦用心:“災民們逃荒至此,人生地不熟,便是得到了安置,一時半會也很難從受災的陰影之中走出來,大家可以借著過端午節,像緬懷屈原一樣,緬懷因為旱災而逝去的親人,情感有一個發泄,之後一起樂一樂,也是好事,不一樣的地方,一樣的端午節,總能引起災民們感情上的哄鳴,對遼東的歸屬感也會更強。”
幾個人一起商定了細節,黃太太和寧遠將軍夫人,就急哄哄地離開了。
出人意料的是,第二日州府衙門張榜了告示。
遼東各縣衙,即將籌備龍舟賽。
整個襄平城都沸騰了。
當地老百姓之所以振奮,是因為襄平一帶,已經多年沒有舉辦龍舟賽。
災民們甚至比當地老百姓更振奮,因為饑荒帶來創傷,他們比誰都渴望風調雨順,災禍不要降臨。
他們比誰都希望,借由這個緬懷的日子,可以放肆地宣泄親人逝去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