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種人(1 / 3)

這是一道不算複雜的數學應用題,假設一個男子在其一生之中可以擁有四個健康的後代,其中兩個是兒子。再假設一百年內十萬名身體健康壯年男子可以傳承三代。那麼這十萬名男子在百年之後可以擁有多少兒孫?

答案是八十萬!如果考慮到女性後裔的數量,這個數字還要增加一倍甚至更多,起碼就是一百六十萬。再估算一下百年之後,這一百六十萬人還在世的父母和祖輩。十萬男子在百年後完全可能變成兩百多萬人!如果在這百年之內,還會有新的人口加入,或者是人口的出生率還要更高一些。那麼這個數字達到三百萬也是有可能的。

三百萬人在西曆的1372年,基本上意味著一個相當大的族群了。足夠填滿小亞細亞半島和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從而成為歐羅巴和西神洲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

這道數學應用題在後世的曆史和政治學中是非常有名的,名叫“朱四九計劃”。提出者自然就是被後來雄霸歐羅巴的大清帝國尊為太祖皇帝的朱四九。如今的清國王朱四九!

他治理封國的辦法倒也簡單,就是兩個:第一當然是軍民一體的八旗製度——這個製度在後世中國人眼中往往意味著落後,實際上也談不上落後先進,隻是適用不適用而已。

八旗製度在滿清入關之前,還是很好的提高了關外各種韃子的組織成度,將之和一部分關外漢人結合,變成了一個亦盜亦民的強盜團體。

或者說的好聽點,八旗製度對於提高農村組織度而言,效果其實是不錯的。在後金統治下的遼東各種韃子都被納入了八旗組織之內,出則為盜,入則務農,盜農合一。將組織鬆散的明朝打得落花流水。

但是這套製度隻適用於社會分工比較簡單的農牧業經濟,除了種地放牧就是當兵打仗,和秦國興起時候的“耕戰政策”有點類似。不過在滿清入關奪取天下之後,這套體製就不適用了。旗人入關後都集中在了北京,少數出鎮幾個大城市。基本上也不種地了,全都不事生產。從原來盜農合一,變成了不事生產的世襲軍事貴族,而且也不用像歐洲騎士、日本武士一樣,總有一大堆人為了生計發愁。他們有幾萬萬漢人來養,全都成了衣食無憂而且不用從事生產經營的小市民。

所以滿清入關以後的八旗製度,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可取之處的。但是朱四九預備在小亞細亞采用的不是這種“八旗小市民”製,也沒有這樣的條件。他的地盤才多大?而且小亞細亞此時的人口不多,再被蹂躪一番,恐怕剩不下多少青壯男丁了。因此朱四九的八旗子弟,隻能是兵農合一……其實就是被八旗製度組織起來的自耕農。

而朱四九治理小亞細亞的第二個辦法就是“種馬”,將跟隨他的十萬漢家(也有一些是蒙古人)戰士變成種馬,去小亞細亞和突厥、波斯、希臘、斯拉夫等種族的女人生孩子。十萬匹種馬至少能生出四十萬個後代,然後再讓他們的後代互相交配——朱四九這些日子已經研究過“配種問題”了。

他發現,許多有一半色目人血統的蒙古戰士,外觀特征大部分還是東方式的,不過就是皮膚白一些,鼻子高一點,眼睛大一點。這樣的長相,在漢人當中也很普遍。朱四九覺得自己的皮膚也挺白的,眼睛也不小,而且還有個高鼻子。

隻有少部分混血兒,才會擁有較多的白番外貌特征,比如陳德興的寵妃寶音就完全像她媽,除了頭發和眼瞳是深色的(仔細看也不是黑的),其它方麵和白番沒有什麼兩樣。

經過朱四九的研究,如果隻是一代人的混血,將來小亞細亞的漢人和大明本土差別不會太大。況且,清王國安頓下來後,還會有許多軍將家眷從中原和西域遷來。到時候還能降低一些白番血統的比重。

如果在教育和宗教兩方麵也能夠搞好,百年之後,在小亞西亞半島上出現300萬信奉天道教,說漢語,習漢字,有組織的漢人。從他們中間動員15萬到20萬戰士,應該是沒有多大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