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同學,這塊就是我們東瀛省的烈女大穀琳殿下切腹之刃了!”
“哦?就是玻璃罩子裏麵的這把沒有柄的刀子?”
“對,就是這把!這把刀子有幾百年曆史了,是大明太祖皇帝送給愛殿下的,也象征著大穀家世代統治日本的權利。琳殿下用它切腹就是為了抗議高宗武皇帝剝奪大穀家對日本的統治之權。而且琳殿下切腹時連介錯都沒有用,真是剛烈啊……”
“那得多疼啊!可是她為什麼要怎麼做?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嗎?”
“更好的辦法?”
“比如戰鬥……”
“那不是她的責任。她是光明右使,必須服從大明皇帝。而且她還在遺書中對高宗皇帝進行了勸諫,請求他不要破壞《陳禮》,奪取附庸的封國。可是高宗皇帝沒有聽從,這才有了後來的禮崩樂壞。如今世界的局勢敗壞如此,根源就在於此……”
在天道521年的某日上午,兩個身材矮小的青年聯袂來到了澳門東天道神聖觀,參觀起了“天道教東神聖派”的聖物展——在這裏展出的,都是天道教的東神聖派,也就是從神聖派分裂出來的東瀛神聖派的聖物。全部都是從大明東瀛省運來的
其中一人是個瘦小的歐人青年,有一頭金色的短發,五個清秀,麵孔上有幾十粒雀斑,此人的名字居然是拿破侖!另外一人是個比歐人青年還要矮一些的神洲人,名叫大穀光攝。兩人都穿著這個時代最流行的學士裝,胸前還別著澳門大穀醫學院的校徽。
順便提一下,舉辦這次展覽的天道教東神聖派是大明皇帝陳宗道在三十年天道戰爭後扶植起來的。
根據這個時空曆史學家們的斷定,入侵日本的八年戰爭是三十年天道戰爭的一部分。大明對日本的入侵和後來同神聖天道國的長期戰爭,都是討伐神聖派的名義進行的。因此就被後來的曆史學家們合在一起論述了。
不過這實際上是兩場戰爭,其中對日本的入侵雖然持續了八年(入侵到全麵占領花了三年,治安戰爭花了五年),但最後還是以大明帝國的獲勝而告終。但是因為大明帝國付出很大的代價——傷亡了超過五萬人,花費了幾億貫軍費。因此日本最後沒有成為陳宗道之子的封國,而是成為了大明殖民地。在一百多年後,又並入了大明帝國,成為了東瀛省。
而另一場和神聖天道國的戰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神聖天道國遠離大明本土,又得到了取元而代的大清國的支援。使得神聖天道國的抵抗相當頑強有力!
更麻煩的是,因為“大穀琳死諫”事件,讓大明所有的藩屬國都察覺到了危險,雖然除大清國外,沒有誰敢公開支援神聖天道國。但是也沒有人真心出力支持大明。甚至連大明本國的貴族,都有不少人是不支持攻打神聖天道國——因為在他們看來入侵不僅“違禮”,而且也沒有什麼好處……
總之,大明帝國在天道戰爭中麵臨了種種不利情況。最後雖然打下了蒙古本部(蒙古在開戰初期站在了神聖派一邊)和半個欽察草原。兵鋒幾乎逼進烏拉爾山,但是仍然沒有壓服神聖天道國。在持續對抗了二十多年後,雙方都筋疲力盡,隻得簽訂了一份《忽氈和平條約》,大明吞並了蒙古,得到了鄂畢河以東的大片荒蕪土地。
從地圖上看,雖然大明帝國的本土麵積在戰後大幅增加,但是得到的卻都是毫無價值的荒地。因而在所有人,包括發動戰爭的陳宗道自己看來,同神聖天道國的戰爭,算是打敗了。
而且,在三十年天道戰爭打成僵局的時候,大清國王朱重八還在大清中都維也納(朱重八一共立了三個首都,西都巴黎,中都維也納,東都君士坦丁堡,不過他本人和朝廷常駐維也納)的大皇宮登基稱帝!從而正式宣告了大明世界帝國體係的崩潰!
而打完三十年天道戰爭的大明,也已經是筋疲力盡,不僅有超過四十萬人死於戰爭,而且國債發行了也連創新高,最後達到了四十二億貫之多!連累天道票的國際信譽也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