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收糧

人說好事總是一來就是一連串的。

下午的時候,教一群小夥伴們如何在練雙節棍的時不要打到自己。

就在燕長青準備回去的時候,被學校裏的校長找來了。

校長表示,這次大家合作,在演出上拿了獎項,是件很值得慶賀的事兒。

不過聽說這幾個孩子都是從貧困地區的學校裏來的,所以學校方麵決定,給申廟小學捐贈一些物資。

由於都是自己人,所以也沒說什麼假大空的話。校長說了,反正廠裏每年也要花一部分錢,搞一些類似的活動,既然如此,給誰都是給,為啥不給自己熟悉的人?

燕長青就是宣傳部的,當然知道這事兒。他就在打這個小項目的主意,原本還以為需要再努力一下,才能促成這件事,沒想到現在就成了,連忙誠懇地表示感謝。

是啊,給誰都是給,給你了你總不能連個誠懇點的感謝話都不說。

……

下午還是小貨車拉著回去的,雖然想買麵包車,但是隻是想想,接下來他覺得自己要安心練技能,暫時用不上。

等需要了再說。

回到市場看了看正在飛速建設的加油站,燕長青也沒多停留,繼續回大燕莊。

還是安靜的小村莊更舒服。

到了村裏,幾個小家夥們就開始滿村子亂跑著狂喊:“我們獲獎了,我們獲獎了……”

舉著隻有一張紙的獎狀,興奮的想飛上天。

村裏的大大小小的老頭老太和婆娘們都跑了出來,圍觀著那小獎狀——本來隻有一個獎,大家共有的。現在手裏拿到的,是廠裏為了鼓勵小朋友們,臨時補給個人用來收藏保存的。

燕長青也不管熊孩子們多開心,他要趕緊去看自己的酒廠去。

秋收過去,又能收到不少高粱,酒廠生產起來完全沒了原料壓力,而且秋天也是生產的好時間,等到冬天溫度低,糧食發酵的時間就需要的長點,釀酒的周期自然也要跟著變長。

醫術技能恐怕要放緩點了,就算自己開診所也一樣,除非自己開家小醫院,找幾個專業醫生,做到能治療一些重大點的疾病,不然想快速提升醫術,暫時也沒什麼好辦法。

但是釀酒不受什麼限製,隻要願意,可以一直提升。

那就先提升釀酒。

……

這幾天酒廠收糧食的地方是最忙碌的。

燕長青臨走的時候,安排了個人去了東邊的省道邊上——為了方便人們通過,他還讓人又把那座小木橋大修了一遍。

在省道路邊立個收購高粱的大牌子,等著有人問就給人介紹,進了這條路走上十來裏,過了一條小河,裏邊有個酒廠,收高粱。

價格比市場價高三厘,一袋大概能多給三毛錢左右。

重點是酒廠是本地人的,就是旁邊村裏的人,收高粱不是為了販賣,是酒廠自己用的。

重點的重點是,不坑人不欠賬,給現錢。

這種條件,怎麼說呢,放到以後和商家們搞的五花八門的活動比起來,簡直毫無吸引力。

但是這年頭,卻能讓周圍幾十裏甚至上百裏外的人,都拉著高粱來賣。

這年頭糧食買賣還沒有大規模開放,而農民們買賣糧食可選的地點很少。

關鍵的是,現如今有個很厲害的詞,叫做“打白條”。

農民急需要用錢,隻能賣地裏產出的東西,可是收購這些東西的地點又沒給人太多選擇,去了人家告訴你,現在沒錢,先給伱打個條子吧!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買的都是貴的,賣的都是賤的,要的都是現的,給的卻是欠的。”

問題甚至嚴重到了,有某地方的農民,憤怒之下,放火燒了自己照顧一個夏天收獲來的棉花……

真的別小看這一張白條,就是這張白條,促使了四年後的農業發展銀行的成立。

然而即使如此,到了九八的那一年,問題還沒徹底解決,不但連九一之前的虧損掛賬沒消化,還又新增了掛賬一千億。

直到又過了六年的零四年,農發行的行長才敢說了一句:“多年來困擾各級正府和廣大農民的‘打白條’問題已成為曆史。”

……

所以燕長青帶著大黃大黑來到酒廠的時候,就看到了熙熙攘攘的拉著高粱來賣的農民。

很多人還你爭我搶的想要占個先,看著場麵相當火爆,有的甚至為了個位置都開始爭執起來。

他們這是怕來的人太多,等下酒廠錢花光,不收購了。

有這些擔心的都是東麵來的人,西邊周圍的村子不擔心賣不掉,不和他們擠。

以至於負責收糧食的,燕長青的舅舅李秀敬不得不一直大聲喊著:“有錢,我們有錢,拉來的都能收,都給現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