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節(1 / 3)

倒了杯暖水——這還是他從別個的廚房裏蹭來的——說,要是不入宮,就沒有孩兒啦。娘親不願有孩兒嗎?

他這麼一說,張美人果然就高興起來了,說,是呀,我有衎兒了。

她就美滋滋地繼續縫衣裳了。

那件衣裳最後也沒有縫完。

張美人死在了一個寒冷的冬夜裏,院中枯樹簌簌,連最後一片落葉也沒有了。

李衎被交給了徐貴妃撫養。

徐貴妃不能算是寵妃,獨子卻最得皇帝盛寵。徐貴妃的獨子是二皇子李贇,性情溫雅隨和,文韜武略皆精,在幾個皇子中是出了格的優秀,又不搶不爭,最重父母孝道與弟兄和睦。

如此優秀又無甚野心的兒子,自然是最得多疑的帝王的青睞的。平素冷漠多疑的帝王唯有見了他才會顯露出尋常父親的模樣,甚至親自教他治國之道。下任儲君是誰,就是沒長眼睛也能看得出來。

徐貴妃算是真正的母憑子貴,滿心滿眼都在自己兒子身上,自然不屑對別人的兒子假以辭色。受命撫養李衎,她便隨便指了個人照顧,便就當沒這回事了。

李衎便活得比在親娘身邊還慘些。親娘還會省下飯來給他吃,在徐貴妃這兒,主子不待見,下人便怠慢,再加上他隻是個六七歲的孩子……從結果上看,他時常連口飯都吃不上。

他卻也並不哭鬧。

沒事兒的時候,他就抱著他娘沒縫完的那件衣裳,坐在自己的小屋裏看天看地,看地上的落葉,看風中的細塵。

唯獨不會看遠處的熱鬧和喧囂。

宮女們暗笑他是個傻的,可能腦子已經壞了。腦子沒壞的人,天天坐在窗邊發什麼呆呢?等鬼呢?

李衎確實是在等鬼的。

李衎在等和他娘的團聚。

李衎沒等來和他娘的團聚,先等來了自己的便宜哥哥。李贇出宮遊曆了半年,如今回來了。

前腳宮女們才四處傳二皇子回宮的消息,後腳不知為何,這位雲端的驕子就尋到了他的小屋裏來。

聽說是聽聞幼弟喪母,所以才見過了父皇與貴妃,便趕來看望幼弟了。

才看了李衎一眼,李贇就皺起了眉頭,顯然是動了怒,卻又壓下了火氣,揮手叫了人來:“父親的皇兒,我的親生弟弟,你們可應如此照看?”

李衎善識人。甚至早在六七歲時的這一年,李衎就已經比其他孩子更懂得分辨人的好壞了。

宮中傳言大多不可盡信,可這位皇子的溫雅隨和,多半是真的。

宮中看人下菜碟,看得可從不是人的態度。這般溫雅的人,不過皺了皺眉頭,便引得宮人大亂,著急忙慌地給李衎布置新住處去了。

李贇走到了李衎的麵前,看著他瘦小的身子,眉頭始終沒能舒展開,眉間似有悔意。

他沉沉地吐出一口氣,舒展了眉心,換上了和悅的顏色,摸了摸李衎的腦袋,溫聲道:“有何事情,都和二哥說。你我都是母妃的孩子,便與同胞兄弟無異了。”

這話於李衎可真是大大的抬舉,聽得四周宮人都要咋舌。

李衎懂得看人的好壞。他看得出,這人並不是裝給別人看的,他是真的發了善心。

人都會發善心,但大多不過一時的善心罷了。就像你很容易會喂一喂路邊的小貓,滿足自己的憐惜同情之心,但你多半不會將貓輕易撿回去養,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

李衎便應了,卻沒指望還能再見到他幾次。

其實,李贇這一句“同胞兄弟”就已經給李衎掙得了很大的麵子,令宮人再不敢輕易怠慢了。但李贇這“一時”的善心,卻始終沒能望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