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渢說過,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上限的,有的人很鈍感,大部分負麵的東西都感知不到,那是這個人的幸運。但如果是一個敏[gǎn]、敏銳的人,這個人的情緒原本就會比普通人要劇烈,如果他不擅長將劇烈的情緒向外發泄,都是向內輸出,那這個人的心理絕對會出問題,還是大問題。
戚渢還說,通常這樣的人都比較聰明,智商也會偏高,但他們的聰明並不一定表現在學曆上,很有可能在某些領域或專項上有著過人的天賦,那絕不是一張考卷或是一份智商測試就能探清深淺的。
關於戚晚的聰明,江進從未懷疑,她學曆不高,但學力超群,尤其是心理素質非常強悍。
若說她抗壓能力弱才得了這個病也不盡然,事實上江進覺得她的抗壓能力遠超一般人,那些造成她精神分裂的壓力也不能用一般衡量標準來判斷,換一個正常人來,會直接“爆炸”瘋掉。
按照戚渢的分析就是,戚晚不僅敏銳、敏[gǎn],還將這種對世界和人性的共情能力運用到極致,這不是她自願的,而是條件反射的被動技。
她是一個孤獨的人,但她卻與這個世界、社會、人性有一定的連接,外麵稍有風吹草動,連接的那根弦就會波動,她就會接收到信號。她心裏麵的中央處理器就會開始工作,進行消化和分類。
可悲的是,那些感知大部分都是負麵的,每一次信號傳回,都會對她的內心造成一定損耗。而她就是在反複消耗反複修複的循環中生存著。
對於這樣的人,或許不該用普世價值觀那一套去擊破,反而要另辟蹊徑。
江進的個人經驗是,再惡的人都有自己的弱點,有曾經流露出的一絲“善”。比如一個殺人如麻的通緝犯,令他放棄掙紮甘心被捕,可能是因為他母親的一句話。
但對於戚晚,親情、友情並不能起到作用——如果連將她一手帶大的安閑都做不到的話,郗晨、辛念與她的那點連接就更沒可能了。
那麼,戚晚的突破口到底在哪裏?
這個問題纏繞江進好幾個日夜,他的直覺告訴他,答案就在餘鉞的筆錄中。
餘鉞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戚晚的人,或許比安閑更為了解,即便餘鉞如何隱藏,也會在字裏行間中流露出信號。
所謂說多錯多,除非餘鉞不提供任何線索,隻要他提供了,那些線索就是雙刃劍。
就在江進心裏的答案呼之欲出的時候,他的手機裏也進來三段戚渢的信息。
戚渢:“你之前的問題我想了很久,我想我有答案了,不過還需要你去驗證。你還記不記得師父曾經遇到過的一個案子,那個犯罪嫌疑人怎麼都不肯招認,刑警隊輪番上陣,反反複複訊問了十幾天,就是撬不開他的嘴。他一定在想,你們這些警察隻想破案,什麼都不懂,我懶得跟你們說,說了也沒用,我幹嘛要浪費唇舌在你們身上,讓你們來給我定罪?”
“師父說,要打開犯人的嘴就要先打開犯人的心,這就是犯罪心理學的意義所在。如果一個人心門不開,你怎麼能讓他說真話呢?如果這個人始終認為你們和他站在對立麵,是敵對關係,他憑什麼跟你說真話呢?後來還是師父去和他談了一次,從理解、明白他的角度,去談論他的人生他的過去,以及他曾經對人流露出比較善的那一麵。那個犯罪嫌疑人這才覺得自己是被人理解的,也終於選擇說出實情。他需要的不是溫暖,不是共情,隻要有一個能明白他就夠了。”
“我想,戚晚的心門就和那個犯罪嫌疑人一樣。她是個孤獨的人,但是再孤獨的人也需要被理解。這世界上有誰曾經真正明白過她?她得到最多的反饋,是那些‘我不懂你,我不理解你’,‘你是不是有病啊’這樣的聲音。我不是讓你去和她共情,而是嚐試站在她的角度,去看待她視角中的世界,或許就能明白她在想什麼了。那樣,她也許會願意和你說幾句真話。”^_^思^_^兔^_^網^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