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是孤女,事發後一聲不吭, 別人以為她被嚇破了膽, 又或者被富貴迷了眼。
他在太子府忍辱偷生半個月, 終於抓住機會偷跑了出去。還聯絡上了來京城告狀的少數民族, 一起去敲了鳴冤鼓。
接到訴狀的平西縣令,一時猶豫不定,他算個好官,但……不想因此得罪太子。
人生在世,誰沒有掣肘?他也有家人,不想他日太子登基後被清算。
沒想好如何處理前,縣令下令把那女人和幾個村民抓起來投入大牢。不巧被來牢裏提審犯人的何持讓看到……
雙方交談時候,何持讓表情淡漠。
縣令和其他兩個通判,還道他是識時務,千叮嚀萬囑咐他不可泄露風聲。
畢竟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螞蚱,要萬般謹慎。
何持讓出了縣衙,便去了大理寺,把接到的訴狀遞給了大理少卿。
大理寺少卿是信王的人,如何能善罷甘休,馬上進宮稟告了皇帝。周帝當即震怒,下旨嚴查此案。
不過半日,太子黨人人自危,暗自揣測上意,皇帝莫非要借此事打壓太子……
不少人詫異新科狀元的魯莽,這不是明著和太子對著幹嗎?
他莫非是讀書讀傻了?
林溪聽聞這件事,也有些意外。
兄長雖然為人正直,但也並非魯莽的性格。
這次為何一上來,便把這件事鬧到沒法收場的地步。這都可以說逼著皇帝嚴辦此事……甚至是嚴懲太子。
皇帝寵愛兒子無度,這事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眼下無論是平西縣丞,還是大理寺卿,都不願意蹚渾水。
平西縣丞倒也不怨何持讓,他幫自己下了決斷……不至於晚年名節不保。而且對方出頭,自己也能摘出去。
大理寺少卿隻想借此案彈壓太子,但是若讓他來主審,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他是個人精,知道皇帝向來護短,一直以來也對皇子們的過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無論審判結果如何,經手的官員都難免被皇帝不喜。
案件牽扯甚廣,大理寺少卿膽戰心驚的提審了一次。
石邦自然不認,一口咬定殺的就是蠻族叛賊。他的身份敏[gǎn],又有這麼多人盯著,曾華也不敢刑訊逼供。
案子不好審,依照以前慣例,大約是“拖”來處理。
拖到後麵物議平複,無人在意,或者在拖過程中苦主死了,案子自然了結。
可這次曾華不想太子能逃脫,也不願意魚死網破。
這個燙手山芋又不能自己揣著,思來想去,他想到了借力打力。
曾華遞了告病假的折子,順帶推舉了何持讓來主審這次的叛亂大案。
在奏折中稱讚何持讓斷案細致公正,從無紕漏,再說也是他最先看到訴狀。
周帝看了折子,不知道為何竟然也同意讓一個六品通判主理大案。
可謂是一個敢推薦,一個敢任命。
何持讓收到旨意,馬上入宮覲見了皇帝。
周帝把大理寺少卿的折子遞給他,說:“不管審理結果如何,我都希望不要涉及太子。”
何持讓跪在地上,以退為進請辭道:“皇上既有了答案,微臣初出茅廬隻怕是難當大任,陛下不如任命其他大臣。”
話音一頓又說,“此案若判不好,隻怕會亂民心,四夷各族皆會不服,恐怕會生處許多事端。”
案件若是隨意敷衍了過去,各族豈不是都要擔心被胡亂編造罪名就殺了……難免心有不忿。
周帝自然也清楚這點,眼下是多事之秋,更要小心謹慎。
他沉默良久,這才說:“我知道了,按照你的想法去審理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