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先頭部隊終於進入了和中國方麵存在領土爭議的藏南地區,這支部隊雖然號稱一個旅,實際上總數隻有兩千五百人。部隊除了幾個高級軍官是英國人以外,剩下的全部都是印度人,其中戰鬥最強的是一個步兵營,因為他們配備了兩挺重機槍。
為什麼說他們終於來了呢?因為蔣翊武真的等了他們很長時間了。
中國義勇軍的進軍過程就和他們預料的一樣,在拉薩地區確實遭到了藏族武裝力量,那些藏兵對義勇軍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後來中國方麵通過交涉,向藏兵保證自己打完仗就走,拉薩最終沒有說什麼。
他們對義勇軍的保證顯然並不放心,還提出了派藏兵協同作戰的要求。名為協同,實際的意思就是我要看住你。中國方麵對此也看的非常明白,沒有拒絕,但是中國軍隊不允許那些藏兵直接投入戰鬥。
你們在後麵看著我們,英國人沒來之前你們幫我們修一下工事,運一下物資,如果英國軍隊一上來,你們馬上到後麵去,打仗沒你們什麼事兒。
蔣翊武對於擊敗英印軍是相當有信心的,雖然他隻有一個團,但是他有坦克三十輛,自行火炮五十門,輕重機槍兩百餘挺,三輪作戰摩托兩百輛,是西南方麵軍裝甲部隊中的甲種團。
他的信心還來自於他的對手,這兩年蔡鍔的眼睛一直盯著西藏,對於英印軍自然也沒有放過。應該說英印軍還是有一定的戰鬥能力,在大英帝國的殖民史中,印度士兵可以說為英國的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遠的不說,就說八國聯軍和兩次鴉片戰爭吧,登陸作戰的英國軍隊大多數都是印度士兵。
可正因為他們有一定的戰鬥力,所以在英印軍的建設上英國始終采取一種限製的手段,也就是說讓你有一定的戰鬥力,卻又保證隻要英國軍隊一出手,馬上就能幹掉你。這種限製讓英印軍的戰鬥力也高不到哪裏去。
英國人還采取了一種很齷齪的辦法,就是讓一個民族的印度士兵組成一個營,由來自不同的民族的那些營來組成一個旅。印度種族複雜,有英國軍官做過統計,整個英印軍中的印度士兵一共使用十二種語言,有五六種不同的信仰,甚至在食物方麵他們都無法做到統一補給。一個旅,你們營吃的東西我們這個營的民族不吃。必須供應該族特定的食物。
這樣的軍隊協同就更不用說了,等於沒有。
軍隊中很多士兵基本沒有受過訓練,上過戰場真正打過槍殺過人的不多,裝備上他們也是去年才更換了最新式的半自動步槍,還沒有全部更換完畢。
不管從哪一個方麵來分析,蔣翊武都認為自己有絕對的勝算,他甚至懷疑英印軍會不會來。因為他覺得如果自己是英國軍官,絕對不會來送死的。
蔣翊武不是英國人,他並不清楚大英帝國這個世界老大的心理。
英印軍的戰鬥力確實不行,至少和目前的義勇軍相比他們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英國人稍微穩當一點,軍事準備做足一點,等著大部隊一起行動,靠著他們人數上的優勢也許這場戰爭會有另一個結局。
可惜了,率領英印軍先頭部隊的英國軍官愛肯特上校雖然意識到自己的部隊和中國部隊之間的差距,但是他卻固執的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先去把形勢穩定住,打不過我可以先防守,等待後續的部隊。
愛肯特在印度服役三十二年了,他的作戰理念就是在敵人立足未穩之際自己一定要快速挺進,哪怕是小部隊的挺進也可以,讓敵人無法順利的展開。
依靠著這一戰術他在印度屢戰屢勝,指揮英印軍平定過無數土邦叛亂,他相信自己這一次也一樣能夠擊敗中國人。
愛肯特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其實他這支部隊最大的致命傷並不是戰鬥力的虛弱和士兵素質的差距,而是他自己。他已經不是三十二年前那個從大英帝國軍事院校畢業的高材生了,他的作戰觀念已經遠遠的落後於這個時代,他已經習慣了去平定土邦叛亂,他對現代化戰爭一無所知。
英印軍的其他軍官也好不到哪裏去,參謀作業一塌糊塗,艾肯特在出戰前還把自己的對手想成當年庚子事變中紮著辮子的中國部隊,他固執的認為也許這些人的火力很強,但是隻要看到英國的軍旗,他們應該會望風而逃。
有從藏南逃回的英國傳教士就提出讓他等一等,和其他部隊其協同作戰,但是被拒絕了。有人警告他不要低估中國部隊的戰鬥決心,也許他們不會被英國的軍旗嚇到,艾肯特不以為意。
最要命的是他的偵查居然還是靠騎兵來完成的,在到達卡門河之前,英印軍參謀們對這裏的情況一無所知,當地的水文、中國部隊的防禦設施、地形地貌等統統不清楚。他們甚至不知道對麵的中國部隊是什麼時候來的,比他們早了幾天。
如果說這些印度部隊素質已經很差,那麼英國軍官素質就更差。
看著對麵的英國人在匆忙的修築工事,他們的戰壕甚至隻是一條窄窄的坑道,那些印度士兵正在他們的軍官的驅使下把機槍和子彈都搬上來,還有大概一個營的印度士兵居然跑到河道前麵來,爬在那斜坡上麵意圖控製河道,蔣翊武放下自己的望遠鏡那腦袋搖晃的非常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