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2 / 3)

二人又寒暄了兩句,沈蓮蓉拉著趙時宜走進府內,穿過垂花門以後沒有進正院,向左拐了個彎到側院去了。

趙時宜眼底閃過一絲疑惑,沈蓮蓉解釋道:“京城的王秉筆來青州處理公務,下榻到咱們家了,

王秉筆那樣的人物,自然不能屈居側院,你祖母體恤你叔父為官不易,主動騰出了正院,搬到側院頤養天年去了。”

祖母出身大家,在娘家時有父母護著,嫁人後有官居太師的夫婿護著,一輩子嬌生慣養,性子高傲又跋扈。按她的性子,斷不會為了一個太監主動騰出自己的院落。

果不其然,趙時宜還沒邁進屋子就聽到了瓷器碎裂的聲音。

董氏已經摔碎一隻杯子,似乎還不解氣,又拿起另一隻杯子狠狠扔在地上。

她抬手指著趙殿華怒聲訓斥:“你這個不肖子,竟為了一個不入流的閹人讓你母親搬到側院,放眼整個大歂,那個有規矩的人家會讓太監住在自家正院。”

趙殿華明白讓母親屈居別院是自己的不是,但為了官途順暢也隻能如此了。

他衝著董氏磕了幾個響頭,這幾個頭磕的十分實誠,直磕得額頭上血紅一片。

他懇求道:“母親息怒,母親息怒,兒子知道自己行事欠妥,但如今朝政由宦官把持,兒子若想調回京城,隻能在宦官身上下功夫。”

“我從京城長大卻與京城的親朋好友兩地分隔十五載,思念之情引日成歲。我如今也沒別的想頭了,隻想早日回到京城與兄長團聚,王秉筆主管官員調動,我若是得到他的欣賞回京就指日可待。”

趙殿華是董氏的幼子,雖然行事沒有其他兒子妥當,但因為在幾個兒子中年齡最小,受的苦最多,董氏最疼愛他。趙煜誠去世後不久,董氏就不顧眾人勸阻,離開長子家,來到了青州。

看到兒子紅腫的額頭,董氏就心軟了幾分,再聽到他想回京的想法,原本熊熊的怒火就全然熄滅了。

青州離京城不遠,但富庶程度與京城有天壤之別,不說別的,就說她那幾個在青州長大的孫子孫女們,眼界就比趙時宜窄的多。哪怕是為了那幾個孩子,趙殿華也應該設法回到京城。

董氏慈愛地扶起趙殿華說道:“娘知道你這些年不容易,孤身在外,無人幫襯,全靠一人打拚,日子艱難了些。但你不要忘了你是趙氏子孫,可千萬不要汙了趙家的清名。”

趙殿華扶著董氏坐下,說道:“兒子懂得的,我自有分寸。”

十幾年前,趙殿華意氣用事攜沈蓮蓉離開京城,與趙氏家族斷了聯係。沒有族人的提攜他在青州單打獨鬥,著實吃了幾年苦頭。

吃過苦的人,隻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質東西,名聲對於他而言隻是浮雲。

他之所以說想回京城隻是為了安撫董氏,他真正的目的不僅是回京城,而是青雲直上,手握重權,把以前那些欺辱過他的官員統統打壓下去。

他安撫好董氏,抬起眼皮掃了一眼地上跪著的少男少女,說道:“還不起來侍候你們祖母用飯。”

跪在地上少男少女們這才站起身來,簇擁到董氏身邊,隨董氏到膳廳用飯。

相對於子嗣凋零的長房,趙殿華子嗣甚豐,共有三子二女,長子趙時延、次子趙時江、長女趙時燁皆是正室沈蓮蓉所出。

沈蓮蓉身子好,生育能力極強,成親當年就生了長子,第二年又生了次子,長子、次子的年齡比趙時宜還要大一些,早已成家立室。

三子趙時傑是妾氏於氏所出,如今不過三歲,還被奶娘抱在繈褓中。二女趙時靜是煙花女子所生,那煙花女子是個短命的,生下趙時靜以後不到一年就香消玉殞了,沈蓮蓉直接把趙時靜養在了自己房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