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李澤楷自立門戶(1 / 3)

中國引進外資的重要渠道和集資場所——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擁有巨大的資本市場,地處北美和歐洲之間,當倫敦、紐約兩大金融中心停市時,交易可以繼續在此進行,因而在時差上構成了世界金融活動的重要一環。特別是港英當局1973年解除外彙管製;1974年撤銷“根本上黃金出口條例”,開放黃金市場;1978年廢除簽發銀行牌照的禁令,放寬外國銀行在香港開設銀行的限製,對國際資本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使香港金融業進入了大發展時期。

國際金融資本雲集香港。據統計,在全世界一百家最大銀行中,有七十多家在香港建立了分行和附屬機構。這裏幾乎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隻要信譽好,交付利息有保證,就可以籌到充足的資金。港元也可自由兌換任何國際承認的貨幣。香港金融業已經浸透到社會經濟的所有領域,不僅大財團和較大的商業活動都要靠銀行貸款進行,就是一般私人購買住宅和高檔商品也向銀行貸款支付(分期還本付息)。香港的股票市場規模相當龐大,交投十分活躍,引起香港和海外投資者的濃厚興趣。如今,香港已經成為第四大國際銀行貸款聚集所、國際外彙市場遠東交易中心和世界第三黃金市場。

由於香港在過去的20年中始終沒有搭上電子列車,影響了香港金融界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削弱了香港的實力,令一向相當自豪的港人也倍感難堪。隨著香港地產業、製造業、金融業以及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展,信息業也隨之空前發達起來。這裏形成了普遍使用電腦的、以國際聯機信息係統為基礎的、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四通八達的信息網絡,從而保證香港在世界市場激烈競爭中具有特別靈活的適應性,能時刻瞄準世界市場的需要,不斷改變經營方向和生產內容,在經濟騰飛的基礎上不斷前進。

資訊產業的來臨,使香港已經開始奮起直追,“數碼港”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擁有李家血統的李澤楷當然不會放過大好的商業契機,在入主盈科拓展後,立刻展開與Intel合作,成立PCC亞太網路服務公司,著手準備香港新矽穀“數碼港”計劃。在3月比爾·蓋茨香江之行時公開表示支持李澤楷的“數碼港”計劃,這也表現出這位將門虎子的聲望與魄力。

李澤楷的“數碼港”計劃於1998年6月正式向香港政府提出。李澤楷說:

“香港已經錯過了硬件浪潮,數碼港可推動香港趕上軟件浪潮。為此,數碼港應能提供和外國其他科技城市相比有競爭力的租金,借此吸引有實力的高科技公司和軟件公司來港投資。”用矽穀概念來包裝大地產項目,在香港還是第一單,李澤楷稱,“數碼港”建成後,香港可望在軟件工業中心開發上取得長足的進展,這對香港經濟與將來無疑是個好消息。

有不少有識之士在香港經曆亞洲金融危機後進行呼籲,傳統的轉口貿易由於受到周邊地區經濟危機的影響而不斷下降,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受到威脅,建立香港自己的高科技環境可以刺激新的經濟增長。香港政府檢視自身60—80年代的發展,確認香港除了發展金融、運輸、地產等傳統項目外,更應當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這與李澤楷建設數碼港的初衷不謀而合。

於是,這個耗資130億港幣的超級項目,曆經多方磋商,經過小超人的特別推銷而獲前特首董建華的支持,終於花落盈科。

1999年3月,李澤楷取得“數碼港”項目發展權,成了他事業騰飛的起點。數碼港將是一個融資訊廣場、辦公大樓、高層住宅及獨立洋房為一體的大型社區,地址就選在香港大學旁。在數碼港項目中,港府以26公頃土地作價60億港幣作為資本投入,李澤楷的盈科集團則投資70億。預計整個項目獲利為68億,盈科可分得37個億。

盡管香港眾多地產商對數碼港項目大表懷疑,認為港府偏袒李家,但對李澤楷能發掘出這一時髦概念並說服港府參與的技巧仍大為佩服。

出道以來一直以大手筆見長的小超人,畢業於地處矽穀的斯坦福大學,對矽穀的發展曆程自然十分熟悉。家族的地產背景加上個人的“矽穀概念”,促使他醞釀出建設“香港矽穀”即數碼港的設想。

香港《壹周刊》為此詳細報道了李澤楷遊說香港政府的內幕。

小超人李澤楷成功取得“數碼港”發展權,130億大計成了囊中物,過程一波三折。

1999年,他向政府提此計劃,但高官反應冷淡,至2000年初,政府卻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原來,李澤楷向董特首采取緊迫埋身戰略,加上為發展計劃做出高技巧包裝及推銷,結果獲董特首及曾財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