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嘉誠來說,1977年是他事業上不尋常的一年。長實參與地鐵遮打站、金鍾站的上蓋興建權競投就是在這一年。置地公司是當時奪標呼聲最高的。中區是置地的“老巢”,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置地誌在必得。群雄逐鹿,鹿死誰手,似有定局,但結果出人預料。
香港境外的大氣候由陰轉晴,世界性石油危機已成為曆史;中國內地已從十年“文革”動亂中走出來,提出四個現代化口號,逐漸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香港經濟以11.3%的年增長率持續高速發展。百業繁榮刺激了地產的興旺,地產的興旺又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地產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
1958年,李嘉誠涉足地產。1971年將長江工業改為長江地產,集中發展地產,次年又更名為長江實業並成功上市。當年的重大抉擇,現在越來越顯示出正確性。
1976年,長實取得年經常性利潤5887萬港元、擁有地盤物業635萬平方英尺、資產淨值增至5.3億港元的曆史最好成績。李嘉誠在業界實力漸雄,名聲漸響。
雖然李嘉誠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但是他仍未進入“地產巨子、商業名人”的圈子裏。長實說到底,仍是中型地產公司,是五虎將中虎氣生生、但從不大嘯大吼的一員虎將。
香港傳媒界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有個新人行的記者問旁邊的人:“那個額頭高高,頭發微禿,頻頻舉手應價的中年人是誰?舉一次手加個幾百萬,好像很平常?”
旁邊的老記者說:“他叫李嘉誠,長江實業公司的老板,當年靠做塑膠花發跡,還被捧為‘塑膠花大王’。近些年投資地產,擁有多家工業大廈,還在賽西湖發展高級住宅樓宇,在地產界已小有名氣。看他在拍賣場的氣度,實力不可小覷。”
這位老記者解釋了好一番,才使新記者知悉李嘉誠其人。如今,李嘉誠名聲如雷貫耳,家喻戶曉。若有哪位記者認不出李嘉誠,那定是天大的笑話。
船王趙從衍之子趙世曾,在1973年大股災前的官、私土地買賣場上出盡了風頭。
兼有花花公子之名的趙世曾,是眾人心目中的地產強人,隻要他出現在拍賣場,除洋人外,似乎無人敢與其競投爭鋒。股災翻船後,趙公子淡出拍賣場。人們逐漸把目光投向華資地產五虎將。五虎將中,除低調的陳曾熙,人們更關注的是郭得勝、鄭裕彤、胡應湘三人。
1977年後,李嘉誠成為公眾的焦點,李嘉誠所到之處,都會被記者盯住不放,采訪拍照。李嘉誠舉手應價,被譽為“拍賣場上擎天一指”。
1977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1977年,李嘉誠參與了地鐵遮打站、金鍾站上蓋興建權的競投。
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計劃8年完成,需耗資約205億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全長15.6公裏,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
資金來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充股。
中環站和金鍾站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中環站是地鐵首段的終點,位於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金鍾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島東支線的中轉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軍總部、警察總部、紅十字總會、文物館等著名建築,與中環銀行區近在咫尺。
有人形象地把中環、金鍾兩站比喻為雞的兩隻大腿,其上將可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眾多地產商都對這“兩隻大腿”垂涎欲滴。
李嘉誠何嚐不為之心動。不過他更看重的還不是其上的發展利潤,而是長實的聲譽。在人們眼裏,長實隻是一家在偏僻的市區和荒涼的鄉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區,長實無半磚片瓦的立錐之地!
李嘉誠涉足地產已20個春秋,蓋了不少建築,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覺得是到了改變形象的時候了。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物業的消息發布之時,就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
1977年初,消息進一步明朗,地鐵公司將於1月14日開始招標,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拆卸後,興建車站上蓋物業。
地鐵車站上蓋投標物業之事讓李嘉誠連日來寢食不安。在夜深人靜的深水灣住宅的花園裏,李嘉誠無心觀賞月下的花木,他來回踱著步子,陷入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