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成功引起了商界人士搭順風車的風頭。從1990年年初,李嘉誠輔佐中信收購泰富起,香港中資與內地國企,紛紛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購殼上市,合組聯營公司,利用雙方的優勢,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拓展業務。
李嘉誠選擇了首鋼為合作夥伴。
首都鋼鐵企業總公司,是中國特大型四大鋼鐵基地之一,職工人數27萬人。經營多元化,包括鋼鐵、采礦、電子、建築、航運、金融等18個行業;在國內擁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工廠和70家聯營公司;在海外擁有獨資、合資企業18家。
李嘉誠選擇首鋼,還有一個機遇因素。
香港有一家“東榮鋼鐵”上市公司。該公司業務以經銷鋼鐵為主,1990年,光鋼筋一項就進口33萬噸,占香港同年市場的1/3。東榮為李明治的聯合係集團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術師,不停地將全係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來倒去,據說買家賣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東叫苦連天,不知所措。
李明治涉嫌觸犯證券條例,招致證監會等機構的大調查,如證據成立,李明治及其聯合係集團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在這種情況下,李明治走為上策,有意將旗下上市公司做殼出售。
東榮鋼鐵與首鋼的入港發展方向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鋼的鋼鐵,還可將部分鋼鐵銷往海外。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鋼鐵、長江實業、怡東財務、東榮鋼鐵在北京簽訂有關收購東榮的協議,收購價9.28角/股,涉資2.34%億港元。收購方的股權分配是,首鋼51%,長實21%,怡東3%,一共為75%東榮股權。收購停牌前,東榮市價為9.2角/股。
東榮的市價及收購價均低於股票麵額,可見東榮當時在股市信譽之低,東榮是一隻沒有肉的微型空殼。就這隻小殼,並不會限製它的未來主人將其發展成大型中資企業。
首長第二次合作,是收購三泰實業。
1993年,李明治的聯合係進一步斬纜,將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鋼、長實、怡東又一次聯手,收購聯合係的三泰實業67.8%股權,每股作價1.69港元,共涉資金3.14億港元。
三泰實業是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上市公司。收購後,三家的股權分配是首鋼46%,長實19%,怡東2.7%。5月,東榮從長實和怡東手中購回三泰股份。
同月,東榮正式改名為首長國際。大股東仍是首鋼、長實、怡東三家。三泰實業則掛在首長國際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長國際收購開達投資,經重整後,將其改名為首長四方。
1993年8月12日,收購建築公司海成集團,斥資1.74億港元。
1993年9月12日,首長國際全麵收購寶佳集團,涉及資金11億港元,是首長國際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寶佳的業務以黑色金屬為主。
首長國際經過5次收購後在香港實力大增,站穩了腳跟,於是,調頭向內地進軍。與內地政府及企業任命的投資項目,累計資金達百億以上。
從1992年起,中資公司在香港股市借殼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風。紅籌股成為股市令人矚目的股種。香港證券界評出1995年中資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
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億港元;
第二名,粵海投資(廣東省政府駐港投資機構),89.4億港元;
第三名,首長國際,63.6億港元;
第四名,越秀投資(直屬廣州市政府),50.9億港元。
1994年,中信泰富躋身香港十大財閥榜,據1995年1月1日的《快報》,中泰以375億市值,排名第8位。風頭之勁,連香港老牌華資英資大財閥都感到可畏。
有人說,中信在中資坐大,是其背景大(中信是直屬國務院的一級公司,級別相當於部級)。
香港中信的權勢加財勢,任何一家大財團都莫與爭鋒。它的背後有兩位高人支撐,一位是香港首富李嘉誠,另一位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首富郭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