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唐林還改革了吏治。
胥吏、官員皆是吏治,胥吏要的是考試,之前唐林的胥吏六房製度, 讓各地的府衙、縣衙有了完整的胥吏管理製度,但是最根本的依然沒變,那就是胥吏世襲製。
寧朝的胥吏都是世襲的,而且寧朝的官員還喜歡隨意添加胥吏。
也就是說,胥吏永遠都是在增加,沒有減少的一天,這也導致了寧朝的胥吏人數及其龐大、複雜。
縣衙、府衙的胥吏已有定例,按照各個衙門的等級製定了不同的胥吏人數,縣衙胥吏最多的是赤縣,最少的是下縣;府衙最多的是上府,最少的是下府。
但是朝廷各部的胥吏同各衙是不一樣的,所以唐林調查了許久,同承昭帝還有各部尚書上下斟酌許久後,才定下了大概職位。
除了限製人數外,更重要的是俸祿,寧朝胥吏沒有俸祿,以前都是得些茶水錢什麼的,不能算。
所以胥吏也劃了等,不同等級的胥吏所得俸祿不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胥吏們需要進行吏試,吏試上等才可以入職,也就是說取消了胥吏世襲製。
而且每三年胥吏考課一次,連續三次都是上等的話,可以酌情讓一名子嗣參加科舉,如果連續六次都是上等,並且功績卓越的話,可晉升為低品官員。
離開吏職十年後,子嗣可脫離吏籍,參加科舉。
對於這件事,朝廷考慮許久,有不少官員覺得官吏不該一體,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如何能讓胥吏成為官員呢?
所以唐林舉出古時不少由吏當官的名臣,並問:“乾朝之前,官吏尚未分離,由吏為官者甚多,袁公、成相比比皆是,汝之意是覺他們不配?”
袁公、成相都是武朝的一代名臣,受人尊重,自然無人敢說不對。
胥吏們知道此事後,又喜又悲,特別是一些皂吏,以前在衙門當胥吏的條件極低,隻要被長官看上就行。
現在的要求提高了不少,要能寫會算,至少要有一技在身的。
現在胥吏的門檻高了,他們自然不適,但與此同時,胥吏不再是一條前程盡無的路了,反而隻要自己做的好,不管是子嗣還是自身都有晉升的地方。
有了這個大餅在,胥吏們都很安分,積極性都提高了許多。
不過與此同時也有一批貪汙受賄的胥吏被罷免了,由此大寧朝的胥吏進入了一個比較良性的循環,不再是一潭死水。
相比胥吏製度的改革,官員才是最麻煩的。
唐林沒有大刀闊斧,而是在細小處加了一些,比如說蔭封子嗣,以前是官員想要蔭封哪個,朝廷就給封了。
現在不同了,就算是蔭封,那也得有點本事的,科舉不行沒關係,但是要在法、算、農、工……裏麵選一門考試。
考出了,直接去相關部門,從最低官員做起,朝廷不養閑人了。
對於這事,所有官員都極為支持,沒辦法,誰家都有幾個不成器的心肝肉,本來想著有個蔭封混吃等死,沒想到唐尚書居然給了一條別的路,這多好啊!
之後唐林又啟用了九寺六監中的一部分,現在的九寺就太常寺、宗正寺、鴻臚寺和大理寺有點存在感,另外幾個已經邊緣的不能再邊緣了。
其中有部分職權都歸了中書省六部,所以裏麵各個都是閑職。
六監中,國子監沒設,都水監已經成為了工部的一個司,其餘幾個一點存在感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