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浦列夫星團十多萬光年距離之外,沒有任何恒星係存在的區域,正在進行著一聲慘烈持久的戰役。
漆黑太空中,方圓近十光年範圍內,盡皆屬於空間定位幹擾區域,也就是雙方集團軍作戰區域。
對於維爾特聯盟與坦吉旺宗主國來說,無論是強者部隊還是艦隊,均不能隨意在空間定位幹擾區域內進入亞空間與超空間中逃離戰爭範圍。
如果想逃離戰爭範圍,那就需要雙方完全同時解除空間定位幹擾器械的使用,而想要出現那種情形,也隻有一方的大軍取得全麵勝利,才能在周邊去清除大量空間定位幹擾儀器,才能做到。
大量隻有數米大小的無人艦,速度遠超普通的強者部隊士兵與軍官的飛行速度,達到了三倍光速,不斷往來穿梭於強者部隊戰場周邊,釋放著微小無比的空間定位幹擾儀器。
那些空間定位幹擾器隻有數毫米大小,但卻能令附近數百萬公裏的空間充滿空間幹擾波,這些空間定位幹擾器隻是臨時性的科技用品,持續時間大約隻能達到數月,在那之後就需要重新投放。
但即使是如此,由於造價低廉,它在集團軍戰役中的使用率可是極高的。
由於數量眾多,恐怕也隻有在戰鬥結束之後,才能進行授權去除十擾器的幹擾效果。
因此雙方艦隊從一見麵開始,就開始了如此布局,注定戰事將以一方全麵潰為主,才會真正結束此次戰役。
這些小型無人艦長度均隻有數米大小,形態不一,分屬維爾特聯盟與坦吉旺宗主國雙方艦隊,他們如此做,自然是希望盡可能的將空間定位幹擾狀態持續下去,令得所有敵方部隊不能隨時逃離戰場,雙方艦隊的目的完全是相同的。
那些小型無人艦數量多到令人頭皮發麻,以數量計也達到了數千萬艘。雖然這些無人艦在戰場上相對脆弱無比,隨時有可能被大量強者部隊士兵聯合能量柱輕易毀滅。但因其數量實在太多了,而且它們也均是自動避開大量強者部隊集中交戰的區域,因此強者部隊之間均將真正的攻擊目標投向了敵方部隊之上。
實際上,維爾特聯盟的集團軍應該算是處於劣勢狀態,但維爾特聯盟的十支強者部隊軍團,盡皆是精銳部隊。而坦吉旺宗主國先前已經有六支軍團的大部被俘虜,僅有達利克上將率領一支十萬人親衛大隊逃離戰場,因此從士氣與部隊的單位戰鬥力來說,維爾特聯盟集結前來的十支軍團反而絲毫不懼坦吉旺宗主國的強者部隊。
維爾特聯盟近十萬艘戰艦,以軍團編製分為十隊集結,十字星戰艦以攻擊強在星際間聞名,而盾形戰艦則以防禦性極強聞名。
以這兩種戰艦參差擺出防禦陣列,加之以一隊十萬人的強者大隊進行編製防禦,並派出小型護衛艦隊在外警戒,雙方的主要艦隊陣容並未直接互相攻擊。
眼下,雙方三千萬強者部隊,前鋒部隊已經針鋒相對的進行接觸戰。
而戰鬥中的影像與傷亡數字,也正在不斷由前線的指揮官身後的通訊兵與傳令官彙總,利用短程通訊,逐級上報到軍團指揮官與集團軍將軍的旗艦之上。
雙方的集團軍指揮官,一為維爾特聯盟的拿特卡亞罕將軍,一為坦吉旺宗主國的達利克上將。
拿特卡亞罕將軍,論軍銜名稱遠不及達利克上將,但拿特卡亞空多次指揮集團軍在維爾特聯盟內亂之內進行大型戰役,在戰鬥經驗上遠高出達利克上將。
至於達利克上將,當年入侵多拉斯帝國邊境星團,也是集團軍總指揮的角色,因此對於集團作戰也不是一無所知。
達利克上將,上一次的六支軍團,在進攻維爾特聯盟之時,六支軍團直接陷入對方形成的包圍圈內,達利克上將與拿特卡亞罕兩名集團軍將領直接在戰場核心交手,達利克與拿特卡亞罕的戰鬥足足持續了數天之久都未分出勝負,雖然拿特卡亞空僅僅是一名星空七階強者,但戰鬥經驗豐富,套裝寶器的攻擊力與防禦力,均不是達利克上將能夠摧毀的。
兩人在不能取勝之下,在戰鬥中也互相將對方擊得重傷,不得不退回到各自陣營的旗艦上休養,並繼續指揮部隊戰鬥。
相對於他們兩人來說,戰鬥是不分勝負,但兩方的強者部隊與艦隊的戰鬥,卻呈一麵倒的形勢。
原因很簡單,坦吉旺宗主國一方的千人隊級軍官不斷死亡,六百萬強者部隊的基層軍官不斷在戰場接觸戰中死亡,導致前鋒部隊潰退,繼而形成了全麵潰敗的結局。
在當時,本就是遇到伏擊,又處於空間定位幹擾與遠程通訊幹擾範圍,有心算無心之下,都極大的削弱了坦吉旺宗主國六支軍團的軍心。
在那種情況下,坦吉旺宗主國的六支軍團大部,均是在護衛著達利達克上將的親衛軍團且戰且退。
雖然當時,很不容易才撤退到了空間定位幹擾範圍之外,成功撤退,但達利克上將的六支前鋒軍團卻是被分割包圍,僅有親衛大隊護著他逃了出去,其餘軍團與艦隊不是被摧毀消滅,便是被俘虜收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