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她終於成了天子心中理想的姬妾。
——
趙欽今日有些懶怠。平常,他往往酉時回到後宮,偶爾去後妃處小坐,聽她們說話,看她們幾乎一覽無餘的小心⊙
趙欽的神情一時凝重起來,趙如意凝視他。她的目光十分平靜,那些事都離她太遠了。但那是因,是那時的因生出了今日的果。
姚淑妃的兒子已經十五歲了,她的家族在邊疆有赫赫威名,先帝尚在猶能被屠戶女欺淩至此,若先帝不在呢?大家族的反應快而利落,先有禦史風聞奏事,但第一次試探的反應,並不好。
孫貴妃在後宮越發囂張,姚淑妃身後有家族撐腰,兩人漸成水火之勢,遭殃的卻是池魚,楊後便是池魚之一。
楊後要家族沒家族,要帝寵沒帝寵,唯有一子傍身,隻惜幼子文弱,反是拖累。後宮一時紛亂起來,好幾個妃嬪和皇子遭了殃,當時先帝諸子中唯餘姚淑妃所出大皇子、何嬪所出的三皇子、孫貴妃所出的四皇子和楊後所出的六皇子平安。
姚淑妃與孫貴妃不死不休,事情一時沒個了局,但很久之後,已是皇後的張皇後回憶起來,那雙利眼風華褪盡,徒留勘破的冷靜與滄桑:“都說孫庶人與姚庶人之爭,姚庶人是為了爭公道,孫庶人是為了爭帝寵,其實這兩人說到底是在爭後宮的權柄。當時那麼多皇子、妃嬪失去性命,誠然是楊後約束後宮不利,但楊後自為後起便有名無實,宮務皆在貴淑賢德四妃之手,她們卻要楊後背鍋。”
世家大族們欲借此事逼先帝廢後,先帝對楊後多少還有些情分,何況他也明白這事其實與楊後無關,便替楊後遮掩了過去。可是那些背後的人豈肯罷休,既已伸手,便是不死不休。何嬪的兒子於是也沒了,先帝大怒,貶姚淑妃為姚美人,遷居秋霜殿。
姚淑妃成了姚美人,孫貴妃盛寵依舊。賢德二位後妃年輕要強,家世亦好,孫貴妃不過屠戶女,四皇子暴虐,於是即使心知孫貴妃對於先帝來說不同旁人,亦想要爭皇後之位。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兩人連帶著不甘寂寞的姚美人,三人成虎,手段盡出,逼殺楊後,欲取而代之。
如今的張太後,曾經的張皇後、張淑容仍能記得,那是個極冷的冬日。她書香出身,那一日侍寢,先帝望著外頭皚皚的白雪,低聲歎息:“也不知去河南的欽差走到了哪裏,河南的百姓可還安生。”
張淑容記得,那年河南雪災餓死饑民無數,先帝派去的欽差半路便沒了性命,屍骨無存。那實在是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張淑容略知朝政,卻不多言,先帝那時未至而不惑,兩鬢卻有白發,先帝歎完河南百姓,又問她是否覺得自己昏庸。她哄著先帝說不趕,把先帝哄睡著了,自己卻輾轉不能眠。
好在很快她也不用再去睡了。賢妃身邊的女官來報,賢妃德妃兩位娘娘已經拿到皇後娘娘謀害皇子的鐵證,請皇上移駕未央宮主持公道。
那時候的先帝已經很疲憊了。張淑容的家世其實並不比那些世家嫡女要差,他的祖父為朝中肱骨,因此在先帝跟前她也是說得上話的。於是張淑容得幸與先帝同去未央宮。
她們是下定了決心要用楊後的血為她們鋪路,做局做的滴水不漏。張淑容看著她們從未央宮中翻找出一個又一個寫著皇子生辰的巫蠱之物,看著她們背後代表的勢利和家族,她清楚的知道楊後活不成了。楊後活不成,她的孩子卻可以。
她看著楊後發際鬢亂,渙散的目光裏是如死一般的絕望。昔年溫柔平和的女子,小心翼翼地生下嫡子,小心翼翼地當著不得寵的皇後,她拍著六皇子入睡時常哼江南小調,張淑容至今仍記得最後四句:
“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