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對誰錯,最後被壓著道歉的人,都隻會是四皇子。

原本四皇子隻以為是自己年齡較小,讓貴妃操心了,貴妃才會如此對待他。

然而後來,待到四皇子年歲漸長,他才明白,貴妃的偏心,與年齡無關。

讓四皇子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他六歲啟蒙那一年。

在天齊,皇子六歲便要上蒙學,統一跟著先生一起學習。

而在六歲之前,都是由各自的生母或者養母,為其啟蒙。

貴妃一直怕四皇子威脅大皇子的地位,自然沒有在這方麵為四皇子費過心。

以至於在最初上蒙學的時候,四皇子因為跟不上先生的進程,受過不少責罰。

對此,貴妃不僅絲毫不安慰四皇子,甚至還說是四皇子過於愚笨,同時還讓四皇子不要再費心學習。

但四皇子卻是一個天生不服輸的。

旁人越說他不行,他便要越證明自己可以。

為此,四皇子很是發生圖強了一些時日。

四皇子資質本就不錯,這一認起真來,不多時,便追上了同齡皇子的學習進度,到了後來,甚至與比自己大六歲的大皇子不相上下。

原本四皇子還在為此沾沾自喜,甚至還想著待到教考之時,拿著成績給貴妃一個驚喜。

結果誰知道,四皇子的這番打算,並沒有成為現實。

因為在統一的教考之前,先生臨時起意,將幾個皇子皇女叫在一起,進行了一次小抽查。

而那一次抽查,大皇子表現並不算好,甚至犯了幾個極為明顯粗淺的錯誤。

反而是四皇子,在其中一鳴驚人,贏得了夫子的幾番誇讚。

原本四皇子以為,自己在蒙學中的表現,可以為自已贏得母妃的誇獎。

誰知下學後回到母妃的宮殿,得到的卻是劈頭蓋臉的一番責罵。

貴妃怪他好大喜功,好出風頭。

說他沒有兄弟情義,兄長前腳才受了夫子的責罵,他不想著安慰,卻隻顧著自己得意。

接下來的好幾個月,貴妃都對外宣稱他身體不適,不允許他再去蒙學跟著夫子一起學習。

四皇子雖然聰慧,但到底還是小孩子,對於貴妃的這一番處理自然是不服的。

為此甚至不惜與貴妃據理力爭。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貴妃非但沒有反思她對待大皇子以及四皇子時態度的不同,甚至還加重了對四皇子的責罰。

用貴妃當時的話來說,四皇子最大的錯誤,便是妄圖在皇宮裏麵尋求公平。

大皇子生來便與他不同,哪裏有什麼公平可言?

一開始四皇子對此還頗為不服氣。

他與大皇子一母同胞,都是皇上與貴妃的兒子,怎麼就不同了?

然而時日久了,四皇子便知道,他與大皇子,的確不同。

至少無論大皇子做什麼,都能夠得到貴妃無條件的支持。

而他,無論是做什麼,隻要是對大皇子無益之事,便是無用。

若是大皇子與其他人起了衝突,四皇子必須無條件站在大皇子這一邊。

在學業之上,四皇子也不能比大皇子做的更加出色。

如若不然,定然便會引來貴妃的責罵。

後來,四皇子的確學會了順從貴妃的想法,一心一意地做大皇子身邊最為稱職的左膀右臂。

可就算是這樣,四皇子也沒能得到貴妃一個讚賞的目光,哪怕僅僅是一瞬間。

說到這裏,四皇子頓了頓,抬眼看向了站在自己身前的大皇子:

“大皇兄不是想知道臣弟為何要這般做嗎?”

不等大皇子說話,四皇子便已經給出了答案:

“當然是因為本殿想讓母妃看看,她一直寄予厚望的皇兄,到底是個什麼蠢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