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大人,放心吧,孩兒已經有了詳細的計劃,一切都在我的計算之中!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回去之後孩兒再跟你細說,將來的事還需要父親你的大力支持。等這一次戰事結束之後,祖大壽即使有心對付我們,也絕對不會有那個膽量了!”
兒子身上散發出來的強大自信讓吳襄感慨萬千,他這一生都非常謹慎,何嚐有過如此意氣風發的時候,吳三桂的自信感染了他,使得他也對這個兒子充滿了信心,他不禁動情地道:“也罷,走吧,回去把你的計劃詳細的說給為父聽聽!”
吳三桂把自己幾個月來仔細研究的作戰計劃透露給吳襄,卻把這位沙場老將唬得一愣一愣的。
“父親,您在關寧軍中多年,想必對建虜酋長皇太極有一些了解!”
“不錯,皇太極氣魄與野心極大,比老賊努爾哈赤更加可怕。老賊努爾哈赤一味嗜殺,歧視虐待遼東漢民,晚年時,建虜控製下的漢民反抗如火如荼,然而皇太極上台之後,卻用懷柔手段,強調滿漢一體,使得漢人得到安定下來,漸漸依附建虜,這才使得建虜聲威日盛,皇太極確是我大明的勁敵!”
吳三桂緩緩地道:“如今毛文龍已經死了,建虜的後方已經失去了牽製力量!故而此次皇太極才膽敢以身涉險,親率大軍,入寇我大明。此次建虜在中原掠奪金銀無數,奴隸牛羊更是數不勝數,如果這一次讓皇太極安然回到遼東,那些這些金銀和奴隸牛羊都將轉化成建虜的國力,到時候皇太極隻怕就能騰出手來對付蒙古人,隻要蒙古被建虜征服,隻怕我大明的末日就要到了。”
兒子的這一番話聽在吳襄的耳中,未免有些危言聳聽的嫌疑,因為此時的吳襄根本不認為偏居一隅的建虜有和大明帝國爭奪天下的實力——即使是被皇太極打到了北京城外。
但是以吳襄的眼光,還是能看出其中的隱憂,所以他已經不再像剛開始那樣激烈的反對吳三桂的計劃了。他問道:“我兒是想效仿毛文龍,深入建虜背後?”
“父親大人猜的不錯!”
“以何處為據點?皮島此時以入建虜之手,我兒以千餘兵力根本不足以奪取皮島。”
吳三桂的眼中露出懾人的光芒,口中蹦出幾個字:“李氏朝鮮!”
“朝鮮?”吳襄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李氏朝鮮是大明的番國,心向大明,昔年毛文龍就曾經在朝鮮待過一段時間。努爾哈赤要求朝鮮斷絕與毛文龍的往來,卻遭到朝鮮嚴詞拒絕。天啟七年,皇太極命阿敏、濟爾哈朗、嶽托等人率軍東征,阿敏率領三萬餘騎渡過鴨綠江,迫使朝鮮求和。雙方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朝鮮迫於建虜的軍事壓力,基本上答應了建虜提出的入質納貢、去明年號、結盟宣、約為兄弟之國等要求,惟有永絕明朝一條,朝鮮不同意。最後阿敏讓步,向朝鮮表示“不必強要”。
三月初三,朝鮮皇帝李倧率領群臣和建虜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華島焚書盟誓。雖然阿敏在盟誓上署名了,但是對朝鮮誓文不滿意,便令八旗士卒分兵擄掠三日,使朝鮮京畿道海邊一帶“盡成空壤”。隨後建虜撤軍到平壤,奉皇太極命令不再後撤,揚言“大同江以西,不可複還”,又逼迫朝鮮簽訂了平壤誓約,在中江、會寧開市、索還後金逃人、追增貢物。這次入侵,被朝鮮人稱為“丁卯虜亂”。
丁卯虜亂之後,朝鮮和建虜的關係也並不和睦。建虜軍一退,朝鮮馬上向大明“疏奏被兵情節”。崇禎帝在答詔中對朝鮮被迫與建虜媾和的行為表示諒解,同時表彰朝鮮“君臣大義,皎然日星”。其後,在與建虜的交往中,朝鮮多次表現出厭惡、不情願的情緒。邊境開市,被朝鮮以邊地殘破、百姓乏食為由一再拖延,定期要向建虜交納的貢物,朝鮮也找一切機會削減其數額。
“朝鮮的民心確實可用!可是,李氏朝鮮雖然心向我大明,但是聚李朝全國之力也不是建虜三萬大軍的對手……”
“所以,我想讓父親在我離開的這段時間內幫我訓練三千剩餘的家丁,另外,中後所的武器研發經費也請父親按時發放,大約三個月之後,請父親將家丁、中後所的人和武器全部送往大淩河堡!這些將成為我在朝鮮立足的根本!”
然後吳三桂又提出了一些要求,請吳襄幫他部署。
還沒等吳襄完全消化掉吳三桂的意圖,吳三桂就撇下他,快馬加鞭趕往中後所的莊園。
好在莊園離寧遠城隻有數十裏,快馬加鞭的趕過去也用不了太長的時間。
吳雙帶著吳三桂巡視了一番之後,吳三桂道:“這兩百家丁訓練的怎麼樣?”
“回稟二少爺,完全是按照二少爺的指示來訓練的,倭刀術略有小成,而且每五天會有一次布雷訓練,現在埋起地雷已經十分嫻熟了!”
總算有了一點讓人滿意的東西,吳三桂點點頭道:“很好,地雷的威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