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才播放的幾段視頻裏可以看出來,野口大沢有個和其他人不太一樣的習慣——在麵對從他左側來的攻擊時,也就是當對手用右拳攻擊他時,他很喜歡往他自己的右側進行閃避。我們總結了他之前四年所有的公開比賽,在28場比賽裏,她的對手一共72次使用右拳攻擊他,其中有48次他向右閃避,18次格擋,隻有6次他向左閃避……”
沈擎宇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錄著數據,心裏默默計算。
72次中的48次,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幾率。這的確是一個很強烈的習慣。
要知道對於大多數拳手而言,麵對從自己左側來的攻擊,都會選擇向左側閃避;而麵對從右側來的攻擊,才會向右閃避。這並不是迎著對手的攻擊上,而是需要一定的預判能力,先微微後仰,超出對手的攻擊範圍,然後再閃避。隻有較少人會采取跟對手的攻擊同方向的閃避策略,原因很簡單——如果往同方向躲,身體需要大幅扭轉,而且必須要比對手的攻擊速度更快才能完全避開。動作越大破綻就越多,且速度上也很難達到。
因此,大多時候同側閃避隻能起到卸力的作用,比如對手100斤重的拳頭,自己通過同方向的運動卸掉了大部分的力,最後受到了20斤;力的攻擊。
在“完全閃避”和“卸力”之間,大多人當然是希望“完全閃避”的。像沈擎宇自己隻有在麵對完全沒有預判到的攻擊時,由於已經來不及躲開了,才會通過卸力來自保。
那麼,在野口大沢為什麼會養成這種非主流的習慣呢?
“他的絕招是他的左手擺拳。就像剛才視頻裏的那樣,他很喜歡在對手出右拳攻擊他,他的身體往右側搖閃的同時出拳——我們統計了他之前的比賽,這種左擺拳他總共使用過11次,其中命中9次,KO9次,KO率高達100%!”
沈擎宇眉毛一跳。KO率百分百!
這樣一來,野口大沢的習慣很容易解釋了:他在往右閃避的同時,利用身體扭轉的力量帶動左臂揮出擺拳,這說白了是一種換拳的策略。他的對手在用右拳攻擊他的時候,右半邊臉是處在沒有防禦的狀態下的,他的左擺拳能夠結結實實命中對手的右下頜,而他自己所承受的隻是卸力之後的傷害。這種換拳策略隻要能成功就非常劃算!
沈擎宇試著將自己代入方才視頻中的比賽場景。捫心自問,如果他是野口大沢的對手,他那時候能避開這致命一擊嗎?
——恐怕,他做不到。
數據分析師總結完,桌邊的幾名教練就討論了起來。既然已經知道了對手的特長,他們自然要幫沈擎宇製定接下來的訓練計劃,以遏製敵人的優勢。
“他這一招真的是很難防的。我認為比賽的時候小宇應該盡量避免給他出招的機會。”沈擎宇的拳擊指導說,“對付這樣的對手,除了用刺拳來控製距離外,就盡量避免少打右手拳。或者可以多用腿法,小宇的腿法會比對手更有優勢。”
按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思路,避開對手擅長的領域,讓對手的絕招沒有使用的機會。然而這個提議立刻遭到了左鋒銳的反對:“我不同意!我反而覺得小宇就應該多用右手拳進攻。他這種同側閃避的方法,出拳的概率絕對比正常搖閃要大得多!”
拳擊指導驚訝地看著左鋒銳。不避其鋒芒,反而多打?
左鋒銳扭頭問數據分析師:“你們有他閃避的成功概率嗎?”
數據分析師連忙點頭,翻動手上密密麻麻寫滿數據的本子,很快找到了統計結果:“在48次同側閃避裏,有9次他完全閃避了,有33次受到輕擊,6次被重擊,其中2次被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