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嚐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嚐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想到自己這篇史論跟如今靖帝想要知道的事情幾乎沒什麼關係,蘇玨心底就很想偷笑。
幾道策論史論寫完,看看時間,已然不早了,雖說進士科因為難度問題,考試時間遠遠長於明經科,可是,如果真的拖到點完三支牛油大蠟燭,蘇玨可沒這個心思。他這會兒已經腹中饑餓,又不想在考場上拿出幹糧出來吃,因此,還是覺得早點將試卷作完,早點回去為好!
因此,蘇玨悄悄在心裏安慰了一下自己的肚子,繼續往下看去。
下麵的一道詩卻是隻出了一個題目——《春江花月夜》。這個本是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此題乃是一位帝王所創,又有另一位帝王為之填詩,巧合的是,二者最後的諡號都是煬帝。其中之一至今仍然流傳:“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輝。漢水逢遊女,湘川值兩妃。”
蘇玨執筆思忖良久,終於下筆寫道: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渡,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帖經總共也就十道,雖說出題都出得非常偏門,不過,對素有過目不忘之能的蘇玨來說,實在是小菜一碟,很快填充完畢。
考完之後,蘇玨仔細地將自己的考卷從頭到尾又看了一遍,沒有看到什麼錯漏之處,也沒有什麼需要避諱的字眼,再檢查了一下自己的姓名籍貫,也沒發現什麼問題,不禁呼出一口長氣,臉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