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鮮滅亡(1 / 2)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亂戰,並入於秦。秦滅之後,楚、漢雙雄,又並入於漢。漢朝四百年,分得三國。

眾人都議三國群雄,卻不知華夏另有一亂。夕日鮮高祖削發起義,一統天下,傳至鮮成帝已一百七十載。成帝亡,分得六國,一場亂世硝煙且待我細細道來。

顯德十三年秋,金破明陽關,守關將士萬餘人全數戰死。傳訊兵將消息帶回京都以後,大鮮朝最後一位皇帝,鮮成帝不得不麵對國門已破的事實,將鎮守陽穀關、上清關數萬將士召回帝都,準備依靠帝都堅實的城牆與金進行最後一場決戰。

顯德十四年三月,金分毫為損陸續占領西北部三郡。得到充分補給的金王察木汗下令圍城打援,將帝都圍了個水泄不通。

麵對金十六萬鐵騎,前來增援的中原七郡官兵雖然驍勇,但仍被全殲。兩位總兵戰死,七位郡守三位自殺,四位被俘斬殺。

一時間帝都周圍仿佛成了一台巨大的攪肉機,帝都的外城河全日流淌著血紅的河水,散發出令人作惡的腥臭味。剩下正在趕來增援的各路人馬,聽到前方傳來的戰報,都心懼膽寒。七郡將士,足二十萬,短短半個月時間被全殲。

再看看自己這邊,作為大鮮的外郡,官兵們平時也就是守守官道,防防海賊。加上這麼些年的太平日子,別說打仗了,打獵都沒有幾次。這樣的隊伍就是五十萬恐怕也就能堅持一個月時間。

各路總兵、郡守、指揮使、總督們都聚集在長江南岸的上饒郡,三十萬軍隊在這裏停了下來。麵對如此強大的對手,過去似乎隻有死路一條,隻有嚴守長江天險才能保住帝國半壁江山。但帝國的皇帝,大臣,各王子們都在帝都被圍,如果不去救援他們麵對的也似乎隻有死路一條。

顯德十四年五月,正當上饒郡的各位將軍,總督們在商量著該如何行事的時候。金發起了對帝都的攻城戰,守衛帝都的是京師衛、西河營、神機營以及撤守下來的兩關兵馬,共計約四萬步兵、一萬三千騎兵、七千弓弩手,他們麵對的是金十六萬鐵騎。

成帝下令全城男丁加入戰鬥,婦女燒油,拉石頭等等隻要能對敵人造成傷害的東西全部搬上城牆砸下去。攻城戰持續了八日,當帝都裏再也找不到一枚雞蛋砸下去的時候,成帝終於知道,完了!

站在帝都最高的了望塔,親眼看到自己的兵士們,將軍們,大臣們,男女老少們。一個一個被敵人砍下頭顱,踢下城牆,挑出腸子,撕裂四肢!

察木汗騎著黑金馬進城的那一刻,成帝踢開了腳凳,直直的吊死在這帝國最後的京都,京都最高的建築上。這一年是顯德十四年五月十一日,鮮亡!

上饒郡的各位官兵們接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五月十六日,這時候的大鮮朝由於王室的全數被誅事實上已經不複存在。然而也許是金氣數為到,長江已北的七郡民眾紛紛起來抗議,很快便組織了約七十萬民兵。

他們的首領是豐陽郡城防軍的左指揮使劉起,上一次的增援大戰中這位劉將軍僥幸揀了半條命逃回了豐陽郡,憑著一腔熱血,加上民族大義。

在他打起抗金大旗後。很快便收編到各路民兵,短短四日內彙集了七十萬之眾。上饒郡的各路將軍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大震,馬上推舉出兩位總兵帶領二十萬兵馬前往豐陽郡與劉起彙合,其他的郡守,總督們都紛紛回家組織後援兵力。

華夏大地頓時忙碌起來,每天都有幾萬人加入到抗金隊伍中,“民族之氣不可亡,民族之節不可辱”的口號聲震華夏。

六月七日,光複大鮮的第一場戰鬥終於打響。金國六萬鐵騎準備一舉踏平長江以北所有土地的時候,卻碰到了劉起七十萬民兵的頑強抵抗。

這是一場屍體戰,死人的骨頭被當做武器,為了攻擊到敵人的身體,民兵們一人頂著一人戰鬥,往往是剛砍倒一個騎兵,自己也被馬踐踏而死,腸子散落一地。

戰鬥持續了兩日,等到江南二十萬大軍趕到的時候,方圓數百裏的戰場已經是一片堆積如山的屍骨,有的馬腿還插在人的肚子裏,有的人身上掛著幾個頭顱,都是被死死的咬住。

二十萬官兵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他們再後悔當初上饒郡的延誤時機,如果早點趕來起碼也可以挽救二十萬的同胞啊!總兵下令將金人屍體燒毀,同胞的屍體挖大坑埋上。

這一戰,華夏損失六十七萬兵力,而敵人卻隻丟下了六萬騎兵以及六萬匹戰馬。這一仗雖然獲勝,但是沒有人能慶祝的起來,六十七萬民眾為了民族犧牲了。

六月二十八日,江南十一郡組織的四十萬民兵趕到豐陽郡,加上江北七郡新組織起來的二十萬民兵,這時候的豐陽郡總兵力達到了八十萬之眾,其中六十萬是民兵,二十萬是正規官兵。劉起帶領大家發了血誓“這一仗若不驅逐金族,將自吻謝罪”!

八月十九日,經過短短不到兩個月的訓練,為防止金族增援,劉起與兩位總兵商議,由兩位總兵各領五萬正規軍前往上清關拖住敵人增援部隊。而劉起則率領六十萬民兵與十萬正規軍發起對金的攻城戰。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座百年古城經曆了兩場攻城戰,攻守方隻是對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