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聽說小芳讓他們用麥秸編的籃子裝水果,就在琢磨小芳是不是有別的打算。盛水果什麼不能盛啊。

於是他閑著沒事就開始編。

老人知道張支書不藏私,他又快走了,也沒必要藏私。張支書沒說可以賣,老人也不好意思問。

張支書一個人知道了沒什麼,被大夥兒聽來去都調侃他多丟人啊。

以至於從二三月份到現在悶不吭聲的存了好多。

小孩子過來要東西,老人又驚又喜,把他認為好的都拿過來。

對此不感興趣的的老頭看到有大籃子小籃子,還有提包,也忍不住上前圍觀,“你們村真臥虎藏龍啊。”

老人被誇的不好意思,“以前日子苦,啥能換錢就幹啥。時間長了啥都會一點。”

有個老太太問:“你編這麼多是留著賣的吧?”

老人下意識朝西邊看:“這個得問小芳。”

“大學生?她讓你們編的?那肯定是留著賣。”老太太認為大學生不會幹無聊的事,“是不是得問問她?”

老人開心又不安,不知道該怎麼回,就點點頭。

老九朝西邊喊:“小芳,過來一下!”

兩人離了將近半裏路,架不住路邊有人,接力幫她叫,一分鍾就傳到小芳耳朵裏。

三分鍾小芳才過來,同來的還有擔心出什麼事的方劍平。

倆人一到跟前聽到眾人要買也是很驚喜,沒想到這麼快就能賣出去。

小芳的本意是給他們找點事做,順便練練手,熟悉了之後,大家的日子好起來,有人買了也能編出更精致的東西。

可是既然提前,那也沒有不賺錢的道理。

小芳提醒這些老頭老太太,“這東西跟城裏賣的價格差不多。你們一人買兩個,可以送你們一個掃炕掃床的小掃把。很簡易的那種。”看向老人,“家裏有吧?”

家家戶戶都有炕,炕上髒了一點點拍很費勁,以至於家家戶戶都有幾個小掃把。

老人點頭。

小芳:“我記得村裏的大掃帚也是自己做的?”

張老九:“對啊。用高粱頭做的。”

來買東西的老頭忍不住說:“那豈不跟我們平時用的一樣?”

小芳:“可能比你們的好。你們的是工廠量產,我們村的這些都是為了消磨時間慢慢編的。”

方劍平補充,“一般都是留著自家用,所以特結實。價格可以比供銷社賣的便宜點。”

“那還等什麼。”有個老太太催,“拿出來讓我們看看。”停頓一下,看他倆,“你們也是,有這些東西怎麼不早拿出來?”

小芳:“一個掃帚能用半年,沒想過你們需要。原本打算編多了,每樣有六七個夠一車再拉去城裏賣。”說完就給編東西的老人使眼色。

老人不做掃帚,嫌那個麻煩還累人,但他知道誰家有。

張莊人有自留地,地裏見的東西不歸農場,種什麼由村民決定,自然是種可以吃的東西。所以每年都會在黃豆地裏撒一下高粱。

這就是俗稱的套種。

高粱打下來,高粱頭燒火可惜了,便會給會做掃帚的人留著他做掃帚。誰有需要過去拿一把,隨便給他一把菜半斤雜麵都行。

然而就像小芳所說,一個掃帚用半年,做掃帚的人又年年做,以至於家裏也存了不少,就挑最好看的拿十來把。

每個掃帚頭都很大,幾下就能把堂屋打掃幹淨。

小芳看著老頭老太太們臉上的喜色,“是不是比供銷社賣的好?一樣的價格也合算吧?”

眾人說不出違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