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能夠帶領著大清變得更好,二哥欣然之極。”

胤禛追問:“在二哥眼裏,那個位子這樣不重要嗎?”

胤礽搖了搖頭:“自然不是,那個位子很重要,因為它關乎著大清的未來,但是誰登上那個位子對二哥來說反而沒那麼重要,因為那並不是二哥的所有。”

“那個位子不單單代表著權力,還代表著責任,坐上那個位子,就意味著失去了成為自己的機會,皇額娘說過,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為自己而活,如果那個責任是孤的,孤會頂上,反之,孤也很高興有成為自己的機會。”

胤禛笑了,雖然在這個場合他的這個笑容有些不合時宜,但他還是很高興太子說的這番話的。

這是他活過一輩子才明白的道理,這輩子的二哥有了皇額娘教導,更早地明悟了這個道理。

是呀,他不必太過糾結未來的事,如果大清需要他,他依舊會上前和二哥一同撐起大清的天,在此之前,他隻要無愧於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了!

“二哥放心,你的責任你自己來扛,弟弟們一定不會和你搶的。”這輩子他的兄弟們對那個位置好像都不怎麼感興趣,就連老八那個陰貨都成了一個軟糯好欺的哭包了。

不過他不會被老八的表象迷惑的!

胤礽某名有些牙酸,四弟這話他怎麼聽出了幸災樂禍的意味?

第二天,萬人騎馬奔騰為太皇太後護道送喪,充滿蒙古特色的喪樂為草原蒙上了一層悲傷蒼涼的麵紗。

一個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謝幕了。

***

康熙二十四年,沙俄在大清東北邊界蠢蠢欲動,趁大清不注意一舉奪下三座城池。

太皇太後逝世的悲傷很快被戰爭的緊迫替代了。

消沉了將近一年的康熙決定禦駕親征,來振奮大清的消沉氣氛。

朝堂之上都是勸康熙坐守京師不要親征的反對之詞,不過這次四大閣老倒是沒有多言,沒有幹預康熙的決定。

幾年來雖然他們彼此之間,和康熙之間也多有微詞,但看著大清在眾人的努力下越來越好,他們對這位少年登基的帝王也越來越信任了。

東珠作為後宮之主,代後宮中人來勸康熙。

規矩就是這樣,皇上親不親征另說,她們這些人卻是一定要勸的。

康熙聽東珠照本宣科地把後妃的意思轉告一遍後,問東珠:“皇後也是如此想的,覺得朕不應該親自上戰場?”

東珠聳了聳肩,“臣妾沒什麼意見,依大清如今的實力,此去必是勝仗,皇上不去大清也會把沙俄奪走的城池討回來,但是皇上去了,得勝而歸產生的效果自然更好,但戰場上刀槍無眼,皇上去了就會有受傷的風險,就看皇上自己的意思了。”

康熙哼笑道:“皇後慣會說大實話。”

“你說的朕明白,但這一趟朕必定是要去的,自皇瑪麽不在之後,朕常常有感觸,人這一生何其短暫,本就經曆不了太多的事情,朕幼時登基,好像一直在被一個無形的大手推著往前走,為了大清穩固,朕好像做了很多錯誤的事情,朕告訴自己不要後悔,但……”

康熙眼神複雜的看著東珠:“但朕已經開始後悔了。”

東珠避開康熙視線。

康熙自嘲般地笑道:“皇後放心,雖然朕在皇後心中大概不是什麼好人,但是朕拿得起自然也放得下,雖然不能和皇後心意相通,但和皇後做一個有著共同目標的同路人,朕也很高興。”

東珠應付不來這種場麵,隻幹巴巴地“哦”了一聲算作回應。

康熙不想讓皇後和他在一起時不自在,於是轉移話題道:“此行朕欲帶著保清曆練一下,留保成監國,到時候保成要是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還要請皇後多指點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