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節(1 / 3)

上下湧起一股鋪天蓋地的不舍,像被膠水黏住似的甩不開。

他鼻尖發酸,仿佛在告別一個再也不會重逢的摯友。

有條評論十分醒目:「《左流》...會是第二個《流蘇》嗎?沈醉美則美矣,總不能出道十年還在原地打轉。」

樓中樓裏大部分評論都在對其進行反駁,也有少數人表示讚同。

沈醉對著這條評論看了很久,鄭重地點了一個讚。

下午是定好的琦戲課。由於離得不遠,沈醉是自己走去的,路上權當散步。

柯老師顯然也看到了沈醉入圍銀雲獎的新聞,“你接下來是不是工作會很忙?”

“還行。” 沈醉當著外人的麵,倒是十分寵辱不驚,“近期不會怎麼接通告,至於新戲...最早也得到明年。”

“不會影響排練琦戲的。”

《流蘇》裏的這個唱段是琦戲中的經典。它源自民間,代代相傳下來已經不知道最早的作者是誰,連年代也不完全確定。

唯一能確定的是,它表麵字字句句盡是山水之景,實則流露了無限的感傷與懷念。

至於感傷什麼、懷念什麼,已經無法具體考證,演繹者大多各有想法。

沈醉小時候聽奶奶唱過;奶奶最愛唱描寫山間花開姹紫嫣紅的那幾句,唱到菟絲子時就會揪一把小菟的耳朵。

幼年的小菟還以為這是首頗為輕快的唱段,直到他有一回偷偷看見奶奶唱著唱著抹起了眼淚。

“這個唱段,最絕妙的地方就在於,” 柯老師說,“它通篇沒有一字言悲,卻從頭至尾透露著無限哀傷。”

“它在春季唱瑞雪紅梅,在夏季唱叢香百合,在秋季唱茉莉桔梗,在冬季唱菟絲子開花。”

沈醉靜靜聽著,窗外落了一葉秋天。

“都是曾經存在而剛剛逝去的東西。” 柯老師笑了笑,“論起如何理解和演繹,沈老師比我在行;我想說的是,我不覺得這個唱段隻能是無限哀愁,它同樣可以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

從柯老師那裏出來,天黑了四分之三。

沈醉攏起風衣,習慣性戴上口罩和帽子。他不知不覺走到了另一個街區,在晦暗中敲起了一扇小門。

“誰啊?” 過了好一會兒,才有一個工作人員模樣的人來開門。

沈醉摘下口罩,“我是沈醉,夏導在嗎?”

“沈老師!” 這位工作人員沒同沈醉打過交道,明顯有些驚訝。他為難道,“夏導平常每天都在,就隻有今天出去了。”

“銀雲獎公布了入圍名單,《春棲》劇組的幾個年輕人硬要拉著夏導出去慶祝,連劉珩老師也一起去了。”

“您...”

“這樣。” 沈醉語氣平淡,在傍晚的灰調下看不出神情。

“您找夏導有什麼事嗎?” 這位工作人員小心問道。

“沒什麼,” 沈醉拉起了口罩,欠了個身後便轉身離開,“路過而已。”

太陽飛奔著下班了,天比剛剛又黑了些。

都沒有人跟我一起慶祝。

沈醉平緩機械地在街上走著,眼神發直。

忽然,兜裏的手機響了。

沈醉立刻頓住腳步。他掏出來一看,發現是胡塗。

有點點失望。

沈醉沒有接這個電話,任由它自動掛斷。

臨到家前的最後一個十字路口,紅燈極其漫長。

沈醉混在人山人海的下班族裏,毫不起眼。

他忽然想起燕名揚上次被白嫖後,發來的那段莫名其妙的話。

沈醉盯著紅燈看了幾秒。

它還沒變綠。

一分鍾後,燕名揚收到了一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