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曉曉隻以爲駱天哄她:“蝦池裏也有寶貝?”
駱天一本正經地說道:“如假包換的寶貝——供春壺。”
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製砂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傳說他姓龔,名春。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後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澱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後,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
供春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周澍《臺賜百詠》:“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傳世的供春壺極少。1928年,儲南強在蘇州蒐集到一把供春壺,壺把的款識“供春”二字,缺蓋,後由裴石民配做。供春壺以銀杏樹癭作壺身花紋,造型別致,紫砂色。現藏北京歷史博物館。
這一把供春壺也巧了,也沒有蓋,隻有壺身,同爲紫砂色,壺身作扁球形,泥質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縐滿身,紋理繚繞,駱天愛惜地抱在手上,心血來潮,把釣到的蝦倒了進去,想著一會兒問老闆買這些蝦,正好連壺也一起帶走了。
駱天想好,自己覺得挺樂嗬,這一趟來得太劃算了,池子裏麵居然有一個供春壺,他有著自己的計劃,心情更加好了起來,沒有一會兒,老闆娘朝這裏走過來,笑意盈盈地:“怎麼樣,兩位釣了多少了?”
“不到兩斤。”駱天指著裝蝦的供春壺:“我們今天還有事,這些蝦我們就帶走了,我看這壺裝蝦挺合適的,我買了,拿它來裝蝦回去,怎麼樣?”
老闆娘先是一愣,然後笑了一下,很精明的笑容:“我對客人很有印象,當時我聽說客人是幹什麼來的?對了,古玩鑑定師,能讓客人看中要帶走的壺肯定不簡單。”
駱天真有些驚到了,他知道這老闆娘精明,可是能這麼快地想到這一點,這老闆娘可真是經商的奇才了,不過駱天立刻指著地上的供春壺:“我們做古玩的,都知道古玩值不值錢有一樣最重要,那就是品相,品相就是指它的結構要完整,這壺少了一個蓋,價值就要打折不少了,當然了,這是有前提的,就是這壺是真的,否則,連價值有沒有都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哦。”老闆娘吸了一口氣,剛纔還以爲有機會要發達了,沒成想,這缺個蓋,這壺就啥也不是了,這客人還要留住啊:“這一個破壺,有什麼好收錢的,就當是送的裝蝦的工具吧,駱先生要是覺得我們這裏好,下次記得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