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淺拾羽毛,這夜風的呼嘯。”

“是宴會的信號。”

謝鳴軒低沉的聲音仿佛拉響了宴會的信號,而後陸葦的演唱帶著一絲顫音,卻加重了《烏鴉》這首歌的神秘感,在陸葦拉長的聲線中,季晏與方嶼的和聲成為了他最好的伴奏。

《烏鴉》並非一首歌詞平均分配的歌,歌曲的大半部分都由陸葦演唱,可謝鳴軒、方嶼和季晏三人的存在感卻未因此減弱,相反,幾人的合作將《烏鴉》的氛圍完全襯托了出來,歌曲並沒有“翼”以往的歌給人的那種厚重感,相反,這首歌唱起來像是飄在空中一般。

但這並不影響歌曲本身的好聽。

曲風、歌聲中營造的神秘感、包括MV裏古堡陰森恐怖的氛圍……和粉絲們印象中“翼”的風格截然不同,然而,粉絲們並未給“翼”設過限,“翼”的任何改變他們會感到驚喜,卻並不十分驚訝,因為從《迷霧》那張專輯開始,“翼”一直在挑戰自我。

《烏鴉》這首歌讓他們意識到,原來“翼”也可以展現出神秘的一麵。

就像改編“藍色”的《荊棘叢林》那樣,《烏鴉》這首歌的核心是陸葦,一首歌裏,陸葦是吊著嗓子唱的,他聲音中的穿透力通過這首歌展現了出來,但也正是因為他的聲線足夠高,屬於謝鳴軒三人的聲音才可以輕易被粉絲們辨別出來。

這同樣是“翼”的新嚐試。

在《迷霧》和《在23歲》兩張專輯裏,“翼”盡量做到歌詞平均分配,每個人演唱的段落大致相當,可從負責《我,無名》的主題曲《飛》開始,“翼”也在努力發掘每首歌適合每位成員的部分,並不是一定要平均分配,而是要讓一首歌把成員們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來。

好在粉絲們並未對此提出異議。

“翼”一直走的是非主流偶像的路子,專注於作品本身,加上成員們關係足夠好,從來不在意鏡頭多少和歌詞分配多少,粉絲們自然也不糾結這方麵,也很少抱怨DW娛樂資源分配的不公。

“翼”幾人雖然沒有明說,可粉絲們卻隱隱約約知道他們和DW娛樂的合同的關聯,雖說DW娛樂經常不幹活,可成員們至少是自在的,發專、創作……他們所受的拘束要比其他偶像少得多。

至少粉絲們做不出把一首歌從頭扒到尾,隻為了證明誰歌詞多誰歌詞少,誰在MV裏隻有幾個鏡頭這種事。

從某種程度上說,“翼”的粉絲們都是安逸的事業粉,自《迷霧》開始,“翼”一年發一張專輯,每一張專輯的質量都好到爆表,那還有什麼可焦慮的?

他們隻看到成員們穩紮穩打走好的每一步,即便“翼”不可能一下子踏上樂壇的巔峰,但隻要他們按這樣的節奏走下去,粉絲們堅信,總有看到他們成為巨星的一天。

……

《烏鴉》這首歌在專輯發行後立刻成為一周的熱門曲目。

這種節奏偏古典、帶一點浪漫與神秘的曲風現在已經極為罕見了。現下流行的是rap,傳唱度高的往往是偏抒情的曲目,《飛》就可以歸屬到這一類中,《烏鴉》從某種程度上說喚起了歌迷們對這一風格的喜愛——在華語樂壇尚且興盛的時期,歌手們不斷嚐試突破,甜歌、悲傷情歌、國風、藍調、搖滾……很多歌手的嚐試放到現在都屬新潮。

而“翼”這張專輯裏卻不僅有《烏鴉》這首歌。

季晏寫的《天光》,描繪了一個季節裏不斷變化的天空,藍天、雲彩、大雨……明明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可被“翼”唱出來時,卻仿佛最清爽的風拂過。

“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