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伯牙子期(2 / 2)

一日,伯牙在這巍峨蒼鬱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蕩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

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後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隻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麵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讚歎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隻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歎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中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中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歎:”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伯倫特淡淡的重複。

一曲終了,眀蒂坐回幾前,奏琴的女子繼續走響《高山流水》。

“高雅的伯倫特先生,眀蒂的《高山流水》沒想到在遙遠的美國也能找到知音啊,不知先生的之音是否尋得?”

伯倫特眼中神采飛揚,他看著正在泡茶的女子:“蒂,你可知她手法?”

聽著他改變了稱呼,眀蒂的笑意更濃也看向泡茶的女子:“伯倫特真是博學廣智,這是‘鳳凰三點頭’,手提水壺高衝低斟反複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歡迎。茶壺放置時壺嘴不能正對客人,否則表示請客人離開;回轉斟水、斟茶、燙壺等動作,右手必須逆時針方向回轉,左手則以順時針方向回轉,表示招手”來!來!來!“的意思,歡迎客人來觀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則表示揮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時請客人選點茶,有”主隨客願“之敬意。”

“蒂不也是美麗博學,來到美國,我是東道主,豈能用這套‘鳳凰三點頭’,就算要用也應當由我來。”伯倫特接過女子手中茶壺,親自為眀蒂泡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