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棍兒背鋤倍淒涼(1 / 2)

世上的水是相通的,世上的土是相連的。

唐運海作為衛河人的一員,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個理兒。

在唐運海所在的地方,以前外出的主要通道是通過衛河到達天津衛。那彎彎曲曲的衛河,在地圖上粗略看似屬於黃河流域,其實卻隸屬於海河水係。衛河經過梳狀地一路接納水源,繼而通過北運河,與海河聯係在了一起。曾經的衛河裏的水比較大,人們可以坐著打魚的小船,就可以直接從鄉村到達天津衛。

在村北的橋口下麵,就有流向衛河的小小水源,這水源叫趙王溝。若在唐家莊聽到了鼓鑼齊鳴、雙音清脆的撥浪鼓聲。這撥浪鼓一響,人們就知道光棍唐運海的“小貨車”已經到橋口了。

唐運海的“小貨車”,其實是一輛獨輪膠輪拉車。車子上麵擺放著胭脂花粉、撲克、鏡子、手絹、瓜子、糖、針、線等小物件兒,運海卻美其名曰“百寶箱”。本來他可以用人們常用的雙輪拉車的。可他別出心裁地自己動手做出了這個獨輪拉車,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這好像是一種形象,一個標誌,在三裏五村,隻要見到這獨輪車,定會知道唐運海來了。它好似現如今的一些標識,或loge。可在農村,誰會知道這些?因此,說唐運海是個能人,絕對不虧。

農村的路況差,忽高忽低,且路麵狹窄,雙輪拉車的輪左右高低相差大了,就有側翻的;而獨輪就有了在這路況中的優勢。運海看到了獨輪車的好處,才不惜力地創造性地發明了他的“專車”。除獨輪車的獨到之處外,還有他的撥浪鼓做得也十分精巧:一麵小鼓居上,兩傍相對各係一線,線尾固定一圓球狀重物。一鑼居下,鑼小如茶杯口大,鑼左右兩傍各係一圓球狀重物。若手握下端木柄,腕部左右輕輕轉上幾轉,響聲甚是悅耳。

唐運海的家,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北麵是路,東麵是村長的家,南麵是姓李的鄰居,西麵也是路。堂屋現在是五間的房基地,由於以前西北角是水井,因此當時僅蓋了四間。東頭兩間,以前是運海娘的住處,如今是空了。西頭兩間運海的住處。堂屋與東西陪房之間,分別種植著一棵椿樹和一棵槐樹。民間把多年生的老椿樹和槐樹視為仙樹,遇到疾病或災難,都要進供上香,希冀能借助古樹的奇力逢凶化吉。西陪房是兩間。緊貼西陪房南牆是以前的街門門樓,影壁牆是與街門相對的。東陪房與西陪房相對,是兩間廚房。廚房南邊是廁所。

如今在堂屋的西山牆北角,已被唐運海向西砌了三米的院牆,向南砌起,除了開了院門,完完全全將以前的家圍了起來。

在院子內,緊貼院門的兩旁,有兩棵樹。左邊一棵是梧桐樹,右邊一棵也是梧桐樹。

栽上梧桐引鳳凰。可是這個家鳳凰沒有引來,梧桐樹上卻生了鳳凰頭。運海的婚姻大事,純粹是被運海的娘耽誤的。

衛河人曆來重視家庭,把成家看成人生一件大事。按農村的傳統習俗,如男性到成年而未成家,就會被視為有失正常。運海的爹死的早,運海的兩個姐姐早已出嫁。在運海十六歲時,對門鄰居跟運海的娘拉家常,說著說著,就說到運海身上。鄰居說,她娘家門上有一個閨女,是本家的一個侄女,長得怪好,性格也好,要給運海說合說合。

運海娘一聽到這,忙勸阻著:“先別跟俺運海說啦,俺連買鹽的錢都沒有,咋能再添一張嘴呢。”

就這樣,運海的娘回絕了鄰居的好意。

“熱臉碰上個冷屁股。”對門鄰居也就涼了心。鄰居娘家門上的閨女能缺家?一年後,這個叫菜玉芹的閨女,就嫁到了桃花渡鄉的塔河村。

沒多久,運海的娘說的“連買鹽的錢都沒有”的話,就傳了出去。

媒人止步了。

眼看運海的年齡越來越大,運海的娘、運海的兩個姐姐都慌了神兒,求這個,求那個,可是,鄰村閨女的家長來村裏一打聽,馬上就沒了下文。

運海的娘見了鄰家妯娌們,總是長籲短歎,愁得總是沒個笑顏,見人覺得臉短。

運海心疼娘,勸娘,安慰娘:“結婚不宜早,隻要配得好。”

運海的娘無奈地說:“運海啊,看眼下,說不定你要打光棍兒了。”

運海的娘咽氣時,也沒有看到兒媳婦長的啥樣兒。不過,這事倒是讓人留了“古”——“沒有買鹽錢的人家——有光棍兒。”

和尚最怕說頭發,光棍兒最怕說婚姻。唐運海這個凡夫俗子,當然也不能例外。

娘走後,唐運海真的成了這個院子裏的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