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將軍這個傳奇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一、二千年,炎黃子孫莫有不知者,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佳話,自北朝民歌《木蘭詞》問世以來,又經明徐渭的雜劇《雌木蘭》加以宣傳,再經一代名伶常香玉那精湛的演技,木蘭將軍這個傳奇的故事,可謂根深締固紮在廣大炎黃子孫的心中,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佳話,以至蜚聲海外。木蘭將軍這個不朽的名字,於是便成了中華民族的驕傲。
炎黃子孫莫不以木蘭將軍為榮,爭先恐後弘揚其精神,光大其形象。唐朝大詩人杜牧曾為她作詩:“彎了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明朝詩人徐承頤也為她作詩:“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存,山並木蘭爭萬古。”明朝大文豪徐文長又為她編寫雜劇《雌木蘭》。還有許許多多的地方文藝各展所長,大力弘揚木蘭將軍的愛國精神。如楚劇《木蘭從軍》……等等。凡涉及木蘭將軍的書籍、詩詞、戲劇、剪紙等,其作者或藝人,皆抱著同樣的心情,淌著沸騰的熱血,熱愛著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時下流行的各種版本,皆將木蘭將軍定格於隋唐時期。愚下認為,其原因不過是因為今日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山南天門上,有一塊精湛絕論的石匾,匾上篆刻著:“唐·木蘭將軍坊”幾字,以至許多中華熱血兒女便將木蘭將軍定格於這一時期。其實在木蘭將軍的故鄉,卻流傳著這塊石匾的來曆。如拙作所言,乃大唐天子李世民為木蘭精神所感動,禦筆親書:“忠、孝、勇、節”,於木蘭山下為其立坊,曰“木蘭將軍坊”,以勵後人,精忠報國。
愚下有幸生長在木蘭將軍的故鄉,耳聞木蘭將軍的奇聞軼事,目睹木蘭山那秀麗的山峰,雙龍鎮那寧靜而優雅的鄉村,心中常常湧起一陣陣的熱潮,幾番思量,終於鼓起勇氣,提起筆來,在參考了幾本中國曆史巨著的基礎上,再根據木蘭將軍故鄉流傳的種種軼事,寫下了《木蘭將軍》這部拙作。在此書的創作過程中,曾得到湖北省文化廳老廳長阮潤學、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王漢廣、國家一級編劇、湖北省作協理事黃建中、原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黃陂區作協名譽主席王士毅等前輩和老師的精心指點和諄諄教誨,方才得以成書。在出版過程中,又得黃陂作協主席裴高才老師的大力幫助,方才得以與讀者見麵。在此,謹向老爺子、王副社長、黃建中老師、王士毅老師、裴高才老師致以誠摯的感謝。
由於本人見識淺薄,水平有限,拙作之中難免有許多不到之處,望華夏父老、師長、兄弟、姐妹及所有關心和支持木蘭文化,熱愛和平的仁人誌士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黎巴 二OO六年二月於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