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經略中原(1 / 3)

許都皇宮,雖然規模不大,但修建的富麗堂皇,規製與洛陽皇宮一般無二。

金瓜衛士散落於各處警戒,氣氛莊嚴肅穆。

此時荀彧伏在丹犀之下,對正中的天子劉協行大禮。

他自從聽聞天子已經被迎至許縣之後,便極力要求前來拜見,曹昂自然也不反對。

“卿家平身,”劉協虛抬雙手,示意荀彧起身,然後道:“久聞潁川荀氏家學淵源,人才輩出,前有荀氏八龍,後有仲豫文若,真乃鸞翔鳳集,彬彬濟濟。”

荀彧連連擺手:“陛下過譽,愧不敢當,愧不敢當。”

“依朕看,完全可以當得,”劉協看了一眼旁邊的荀悅。

此前郭嘉前去征辟荀悅,是想起到旗幟的作用。

至於荀悅的才能,其善於著書立說,精研經典之學,對於從政並不擅長。

可是荀悅卻深得劉協嘉許,當即任命其為黃門侍郎,侍講於左右,日夕談論,不可或缺。

劉協今日看到荀悅的侄子荀彧,長得一表人才,又是一身正氣,從心底裏便喜歡,開口道:“不知荀卿對經學可有精研?”

“臣並不甚精通,”荀彧老老實實的回道。

劉協聽了當即一愣。

當今這個時代,每一個世家都對某一門經學具備獨到傳承,就像家學獨門武功一樣,如此才能保證家族子弟世世代代為官。

袁氏家族就是靠著對《孟氏易》的精研,並且將其作為家學傳承,所以才創造輝煌一時的汝南袁氏。

荀氏家族祖上也曾輝煌過,定然也有家傳經學,劉協卻沒想到,這荀彧竟然不精通。

這時候旁邊的荀悅道:“回陛下,老臣這侄兒,自幼便視經學,視其為虛無縹緲之學,故而不甚重視,他隻對濟世安民感興趣。”

“難道經學不能治世安民?”劉協看了一眼右側的曹昂,對曹昂推薦這樣一個離經叛道之人感到不悅。

曹昂隻能歎口氣。

哪怕劉協是一個知道民間疾苦的皇帝,但他大部分時間都成長在深宮之中,並不知道經學隻能用來教化,卻很難作為治世之學。

真正的為政治民,還得以法家那一套,令行禁止,言出法隨才行。

“陛下,”曹昂道:“臣聞先秦時便有諸子百家,為濟世救人各抒己見,開創百家爭鳴之先河。

當今天下紛爭不斷,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臣以為,隻要能治世救人,能讓大漢重歸一統,不必計較用什麼方法,隻要管用就行。”

“那荀卿覺得,有什麼方法可以結束紛爭,讓大漢重歸一統?”劉協麵對荀彧有些考教的意味。

“人才!”荀彧斬釘截鐵的道:“當今天下,諸侯混戰,兵禍連連,動輒擁兵十數萬,所耗費糧草難以估量。

而另一方麵,大多數青壯被趕上戰場,或死或傷,必然導致耕田之人減少,從而土地荒蕪,糧食減產。

所以,糧食乃是戰爭勝負之關鍵。

可如何取得糧食?

必須有大量善於治理地方之人才,保證軍糧充足,如此才能平定天下。”

“荀卿之言甚是,”劉協聽得微微點頭。

雖然他不懂打仗,但是卻覺得荀彧說的很有道理。

他聯想到前幾日曹昂勸他下發的求賢令,再聽荀彧發出這一番言論,也就不覺得突兀了。

劉協看著荀彧道:“朕封荀卿為尚書令,這為國掄才之事,就由卿來主導吧。”

“尚……書令?”荀彧聽了天子這話,頓時在大殿上愣住了。

他對大漢朝廷有很深的感情,可是剛才叔父荀悅那句無心之語,顯然讓皇帝感到不悅。

他以為皇帝或許都不準備用他了,沒想到皇帝竟然封他為尚書令。

要知道,尚書令這個官職非常特殊,相當於皇帝秘書,雖然品級不高,但是權力極大。

荀彧感激涕零的拜倒道:“謝陛下隆恩,臣敢不用命。”

隨即他挺直身軀道:“除了為國掄才外,臣還有一言。”

“請講。”

“去歲臣奉曹公子之命,在兗州招募流民屯田,當年便得穀百萬斛,此舉不止惠及數百萬百姓,軍兵糧草也大為緩解,故而臣想,這還是在兗州那等土地貧瘠之地所獲之糧,。若將這屯田之策在整個豫州推行,以豫州千裏沃野,不用幾年,便又可成為天下最為富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