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1章 -隆慶布行(1 / 2)

隨著楊太後的撤簾,政治舞台上的“後權”也告消失,其格局演變為君權與相權的對峙。理宗雖然在太後撤簾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不錯的政治手腕,但麵對老辣的史彌遠,他的算計頂多隻能是小兒科而已。

理宗18歲才被史彌遠帶到京城,在朝中毫無根基,沒有任何政治勢力與威望。其得以登上帝位,全靠史彌遠扶植。

理宗很清楚,要想鞏固來得名不正言不順的帝位,必須要有史彌遠的支持。皇子趙竑的遭遇,更使理宗親眼目睹了史彌遠翻雲覆雨的手段。

基於這種考慮,理宗也就聽從了鄭清之的建議,將政事完全交給史彌遠處理,而他則韜光養晦,心甘情願地過起了碌碌無為的日子。

盡管史彌遠權勢熏天,仍然不斷有忠義之士不畏權勢,上書指斥其專權擅政。理宗意識到,自己與史彌遠是拴在一條繩上的兩隻螞蚱。

已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否定史彌遠就等於否定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因此他一直對史彌遠優容袒護,褒寵有加。

趙武剛到達臨安,其實理宗就已知道,但是現在他覺得沒必要和趙武走得太近,這樣不光對這個結拜兄弟不好,對他更是百害而無一利。

身在翊衛中的趙武,每次跟隨三衛上朝,基本都能見到理宗的真容,可他現在隻不過是一個小兵而已,自然也不敢違製,上前搭話,隻求理宗能夠注意到他,並密詔。

可事實哪有那麼簡單,不身居理宗那樣的高位,趙武是不會明白理宗的顧忌,再者趙武至今在政治上屬於是一個剛踏進學堂的。

他的心計隻是想著如何擺平朝政,早日北伐,完成統一江山之大業。可他卻忘記一個字‘權’。無論是指揮軍隊,還是管理百官以及領導民務,這些都離不開一個權字。

不會弄權的人,永遠都隻能為人下人。拿著千裏迢迢送來呂良的親筆信,趙武感悟頗多,伏在桌子上回憶著前世裏的所見所聞。

從電視到書本裏,雖說他並沒有看過多少有適合這個時候的書籍,但領略近千年的知識那不是白得的。

從趙家莊到李家河,從鬼頭山到棗陽戰,趙武一點一滴的回憶著,就連中途熊鐵上來喊他吃飯都沒時間去搭理。

獨坐房間的趙武,邊想邊看著呂良寄來的書信,上麵字數密密麻麻,但最終話題隻有一個,那就是讓趙武學會弄權。

從軍跟隨曹旭,得到重用。到棗陽一戰,榮升正將。其後老天眷戀,得到寧宗皇帝的賞識,被召進京城。

回去又遇孟宗政病故,得到棗陽知軍一職,直到今日有幸進入了三衛之一的翊衛中。這哪一點,哪一次,不是靠著運氣獲得的。

就連鬼頭山一戰和棗陽保衛戰,這些也都是憑著運氣獲得。要論指揮軍隊作戰,奮勇殺敵,他自己有多少斤兩,他心裏是最明白不過的。

如果想要完成宏圖大業,光憑著運氣是不夠的,再者這幸運之神也不會日日光顧於他。想到此,趙武不免仰天長歎:“看來老話說的不錯‘一將功成萬骨枯,’要想成就大業,就要學會不擇手段,昧著良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