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章 琉球鋼鐵廠(1 / 2)

鐵匠馮火山主持下,一座肚皮寬大,頸部逐漸收窄,外觀有點類似景德鎮花瓶的高爐,在這片鋼鐵廠離河岸不遠的位置,沉積岩台地的地基上樹立起來了。

沒錯,確實是馮火山主持修建的,楚風隻是按照現代冶鐵工藝,提了一些修改方案。

哪個穿越者回到宋代,想通過“發明”高爐煉鐵來撈第一桶金,他一定會活活氣死的,因為高爐早就普及了。

北宋元豐年間,朝廷軍器監在汴河兩岸架設高爐,煉鐵的紅光映日,晝夜不息。生產的高峰期,僅華北地區年鋼鐵產量就達到了15萬噸;要知道,大英帝國在整整七百年後才達到7.6萬噸的鋼鐵年產量,那時候它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

整個宋朝期間,包括了北宋初年和南宋時期國土麵積狹小,包括了戰亂時期生產遭到破壞的不利因素,居然能達到3.5-7萬噸平均鋼鐵年產量!

南宋時期福建鋼鐵產業發達,有的大型高爐,一次就可以冶煉上萬斤生鐵;馮火山作為船場的鐵匠把頭,也曾主持一次性澆鑄千斤大鐵錨。

高爐的建造並不複雜,五十年代末的“大躍進”,號召全國人民煉鋼鐵,甚至有的小學學生、生產隊村民、副食品商店售貨員都組成一個個煉鐵小組,建造高爐來煉鋼煉鐵。

那些高爐的技術水平大約也就和宋代差不多吧,理論上是能夠煉鐵的,但是技術掌握不過關,所以大多不了了之。

琉球史上第一座高爐,高四丈五尺,高爐容積約15立方米——比這個時代任何一座高爐都大,但要是在二十一世紀,國內200立方以下的高爐都必須強製關停,倭國甚至已經在使用5000立方米的高爐了。

技術進步的速度真快。

但這並不表示楚風休息了大半個月。首先他根據土著人提供的線索,找到了高鋁粘土,這玩意氧化鋁含量高,研磨後加上石灰石煆燒,就是耐火水泥;直接壓製成磚,在1300度的高溫下可以燒製成耐火磚。

其實這個時代的小高爐,直接使用粘土築造,或者用紅磚砌都沒很大問題,關鍵是楚風希望提高它的使用壽命。於是在高爐內襯中,使用了現代煉鋼爐才用的高級耐火材料。

鼓風機也是個大問題。現代高爐都是專用的風機,馬力強大,但在宋代,還是使用的風箱。風箱有兩種類型,一種像手風琴,上下是木板,四周圍著折疊的皮革,用的時候一下一下的踩踏鼓風,另一種是個大木箱子,有活門,推拉鼓風。

第一種風箱使用久了皮革會老化,楚風害怕到時候換都來不及,送風不足高爐炸爐,滾熱的鐵水流出來附近的工人全得成焦炭。還是活門推拉的保險,用水車提供動力,利用偏心輪把旋轉運動變成往複運動。整個高爐布置了四台風箱、四個風道,另外做了兩台備用的風箱,以防意外。

進氣道最後入爐前的一段並在一起,下方設有和進氣道隔離的火池,內盛燃煤,空氣在進爐前,就被加熱到八百至一千度。

空氣預熱,這是現代鋼鐵生產中,提高煉鐵效率的最關鍵一步,楚風印象中,至少在明末以前全世界都沒掌握這門技術。

龐大的爐身外,還用紮實的木頭搭建了支撐點落在地麵的獨立式檢修塔。另用滑槽、滑車和滑輪組組成了爐頂上料係統。

高爐煉出的鐵水是含碳量高、雜質多的生鐵,但是已經可以用來鑄造大型鐵件,比如鐵錨之類的東西,於是在出鐵口外接一條溝槽,平時封閉,如有需要就打開,燒紅的鐵水直接注入模具,澆鑄大型鐵件。

高爐旁邊修建了一台大型炒鐵爐——就是亨利.科特在1784年發明的反射式攪煉爐。這台炒鐵爐的外形有點像功夫茶的茶杯,是焰、鐵隔離的反射爐型。它用耐火磚整體建造,爐床底部中間凹陷,四周是拱形爐壁,下部為燃燒室,進風道在燃燒室底部。

它的結構可以看作三層樓,三樓和二樓互相隔離,一樓和二樓之間是多個可翻動的鐵柵欄。使用時鐵水從高爐流到三樓,二樓煤炭躺在鐵柵欄上燃燒,加熱樓上的鐵水,煤炭燒過後翻翻鐵柵欄,炭渣就掉進了一樓的除渣室,鐵柵欄放平,又能從斜向下45度的進煤道向它上麵添加煤炭。

同樣是水力鼓風,與高爐不同,它的側麵還修了個高高的煙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