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高祖劉邦分封劉氏子孫為王,之後這些分封的王國,大的“連城數十,地方千裏”,對朝廷皇權構成嚴重威脅,到漢景帝時候,為了削弱王國勢力,景帝采用大臣晁錯的建議削藩,反而引發了吳楚七國之亂,七王公然以武力對抗中央,雖然被景帝軍事鎮壓,但漢朝元氣大傷是不消說,大大小小的王國仍然存在,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這是因為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一個王國地方千裏、人口百萬,自然有了對抗中央的實力。
元朔二年,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庶出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於是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巨大的王國隨之分崩離析。
我們可以想象,老王爺快咽氣了,嬌嬌怯怯的小妾抱著庶出的小王子悲情出場,“王爺呀,你走了咱娘倆可怎麼辦呐~~”。
哎呀呀,老王爺心頭那個酸呐,心愛的小兒子繼承不了王爵,將來不是寄人籬下受人白眼麼?青絲紅顏的小美人,不是在冷宮裏坐冷板凳麼?
“咳咳,不能虧了你們娘倆,不是有那什麼推恩令嘛,就封小王子為列侯吧,這兒、這兒、還有這兒,就是你的封地了。”老王爺隨手在地圖上一指,王國的封地少了一大片,嫡出王子的臉就綠了一大片——他也沒辦法啊,庶出的小弟弟得寵,不來和自己爭王位就謝天謝地了,哪兒還管得著老爸將地盤分給他?再說做得太吝嗇,有虧“孝悌”,臉上也不好看呐。
這下皇帝高興了,原本像恐龍一樣的巨大王國,從它身上分出一個個綿羊大的侯國,原本的恐龍也就變成了毛驢大小,再也不會對中央構成威脅啦。
李鶴軒的靈感就來源於推恩令,以各種政策誘使大家族分拆為零散的小家庭,就不再對政權構成威脅。
其一,每戶開荒,田地私有的登記上限是一百畝,應該改為三十畝,基本上是一個成年壯勞力的耕種能力,若哪戶有超過兩名以上成年男丁,則必然自動分家以獲得更多田畝。
其二,規定各家族長房和支房、庶出和嫡出有相同的繼承權,隻要有人提出,官府就主持分割族產。人的貪欲是無窮的,各家族支房長房一般都存在矛盾,有的矛盾甚至在兩三代前就存在了,琉球實行這個政策,任何家族都不可能鐵板一塊,隻要有人提出分家的要求,必然會引發內部矛盾,這時候琉球政府自然居於仲裁者的有利地位,家族便再無力對抗官府。
“好,這個辦法好!”楚風一拍大腿,大聲叫好。
他聽出來了,第一個辦法,若一家有父親和兩個兒子,算一家,隻能分三十畝地,分作三家,則能到手九十畝地,人都不是傻子,那還不趕緊分家多拿地呀?說不定分了家還要沾沾自喜,覺得鑽了政策空子,多拿了六十畝地呢!
第二個辦法更是狡猾,充分利用人性的弱點,挑動家族內鬥。一旦支房獲得和長房相同的法律地位,他們還甘心被長房騎在頭上?還不高唱著翻身農奴把歌唱,去和族長搶班奪權?什麼長房族長,現在大家都一樣了,誰還聽你的?鐵板一塊的大家族,頃刻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舉一反三,楚風甚至想到了更進一步的措施:立法確定以自然人、自然人小家庭為主體的財產法,承認婦女的繼承權和獨立財產……
李鶴軒還在滔滔不絕的宣講:“分拆大家,權柄盡歸總督閣下,再輔以三策,多造船、廣積糧、緩稱王,一旦中原有變,大人風雲龍虎不可限量。”
楚風暈倒,摸摸自己的鼻子,“李先生認得劉基劉伯溫嗎?”
“不認識。”李鶴軒莫名其妙。
這個李鶴軒,確實有點歪才,就是中毒太深,滿腦子帝王心術,一肚子壞水,喜歡以陰謀論看待事物。琉球治政以質樸不以機巧,以律法不以人治,大環境下並不適合他這樣的人,楚風想了想,決定給他做個小點的官,先鍛煉鍛煉,看能不能改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