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章 贛州城下(1 / 2)

元軍為進討文天祥,於江西隆興府(今南昌)設行中書省。以塔出為右丞,麥術丁為左丞、李恒等為參知政事,調集淮東宣慰使徹裏帖木兒率鐵騎八千入建昌軍,江東宣慰使張榮實精兵一萬出臨川,江西宣慰使行省參政李恒、招討使也的迷失、萬戶昔裏門麾下鐵騎二萬援贛州,荊湖路宣撫使程鵬飛率新附軍一萬五千援吉州,江西宣慰使行省右丞塔出、江東江西大都督知江州呂師夔步騎三萬分略太和、萬安諸縣。

元朝五路大軍,八萬百戰精兵以猛虎下山之勢,撲向了贛南,他們從四麵八方合圍,彎刀長槍強弓勁弩指著同一個方向:興國縣文天祥同都督府。

贛州城下,趙時賞軍已經圍城攻打了一個多月,頓兵堅城之下,早已師老兵疲,士卒們兩個月沒發過軍餉,夥食隻有稀飯下鹹菜,裝備更是破爛不堪,但他們的士氣仍然高昂:我們固然筋疲力盡,城中的敵人更是到了油盡燈枯的邊緣,隻要堅持圍下去,我們就能收複這座贛南堅城,並以此為支點,撬動贛南、甚至整個江淮的局勢!

張何氏今年已經六十八歲了,在這個年代,已經是老得黃土埋到下巴頦的年紀,但她還巍巍顫顫的提著籃子,從村裏走向宋軍的營地。

籃子裏,裝著熱氣騰騰的米糕。想起那些當兵的孩子們,捧著米糕狼吞虎咽的樣子,張何氏臉上溝壑縱橫的皺紋,就燦爛的舒展開了。這些孩子們吃米糕的饞勁兒,和我的小牛兒多像啊,他要是沒死在鄂州城下,現在恐怕也隨著文丞相,在攻打贛州城吧?那些當兵的孩子,都是咱贛南百姓的子弟兵啊!

前天看見他們出來采野菜,才知道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已經吃了大半個月的稀粥!咱贛南百姓雖窮,能讓揍韃子、保家鄉的孩子們餓著?趙時賞將軍,忒也瞧不起咱們了!

張何氏回到家裏,在空蕩蕩的米缸裏狠狠舀了幾大瓢,兌了清冽甘甜的山泉水,用小石磨細細的磨了,去鄰家借來紅糖放進去,在蒸籠上蒸得白白胖胖,趁熱拿到軍營,分給那些餓壞了孩子們吃。

這已經是第三天了,張何氏家裏的米缸再沒有一粒米了,她自己連早飯都不曾吃,餓著肚子把米糕送往軍營。

這些香噴噴的米糕,是老人家滾熱的一顆心呐!

不止是張何氏,她的身後,王家嬸子、李家大娘,一個個挎著籃子、背著背篼,裝著贛南人常吃的米糕、米餅,陸陸續續的從家中出來了。

文丞相麾下十萬義兵,幾乎贛南百姓家家有子弟參軍,百姓們傾其所有勞軍,他們相信,在吉州、在太和、在萬安,鄉親們都是這樣幹的,自己的兒子絕對不會餓著。

開玩笑,保扶大宋、守衛家鄉的子弟兵,咱贛南百姓能讓他們餓著?

各村送來勞軍的米糕米餅,對三萬大軍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將士們在稀飯鹹菜之外,也許五個人、十個人才能分到一塊米糕。但他們小心翼翼的把米糕掰開,分成一小塊一小塊,每個人都細細的嚼碎了,良久,才戀戀不舍的咽下,連手指頭上沾著的,都要仔細舔幹淨。

他們都是雩都、興國、會昌等贛南州縣的子弟兵,他們知道這麼一小塊米糕,對貧苦的贛南百姓意味著什麼——那叫做“傾其所有”!

又一輪攻勢展開了。大宋宗室、監軍趙時賞親自擂響了大鼓,攻城將士們發起了猛烈的攻勢,頂著城頭上的箭雨、頂著滾木擂石,向城頭上猛撲!

義軍的裝備異常簡陋,沒有甲胄,他們靠血肉之軀抵擋敵人的長矛彎刀;沒有弩機,什麼神臂弓克敵弓,對於義軍都是神話傳說,他們用單木竹片彎成的弓,和城上蒙古精兵的雙曲複合角弓對射;沒有精良的武器,他們就用削尖的毛竹、磨利的鐵鍁和敵人的長槍大戟廝殺搏鬥……

最可恨的,不是城上的蒙古兵、探馬赤軍,而是那些漢奸組成的新附軍。他們是宋朝的經製軍隊,本應是保家衛國的主力,現在卻拿著漢人工匠做出的長矛弓箭,對著自己的同胞施放!

破城之後,我定將這些無恥的叛徒殺個幹淨!趙時賞一邊擂鼓,一邊欣慰的看到義軍士兵攻勢如潮,堅固的贛州城在這潮水的衝擊下,已然搖搖欲墜。

義軍左營第三都都頭吳國忠,第一個登上了贛州城頭。他避過垛口毒蛇般探出的一杆長槍,粗壯有力的大手攥住槍杆往後一扯,堞垛後麵敵兵就被他扯了出來,借著一扯之力,吳國忠身子往前竄,躲開了另一柄彎刀的劈砍,右手手刀向斜上方一撩,給那元兵來了個開膛破肚,肚子裏零零碎碎的東西流了一地,狂號著栽下了城去。

此時吳國忠的左手還抓著那杆長矛,長矛的主人和他麵目相同,是個新附軍,見平日裏凶狠殘暴的蒙元主子像條狗似的被殺掉,他此刻早已嚇得傻了,握住長矛的兩隻手抖抖索索,上下牙齒格格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