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章 開科取士(1 / 2)

“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位士子呼啦啦的跪下一片。朝廷規矩,入朝趨步、山呼舞蹈——就是小跑著一牽衣襟再下拜,白臉曹丞相“入朝不趨”,便可以不小跑啦。曆朝曆代這一套都是覲見前禮部負責朝儀的讚禮官教導,普通士子自然沒經曆過這一套,隻好把戲台上的拿了出來。

“起來起來,一朝有一朝的儀製,大漢文官拱手為禮、武將舉拳於胸即可。”楚風雙手虛扶,待士子們站起,又道:“我大漢開科取士,有進士、經義、曆史、兵法弓馬、文學藝術、繪畫雕塑等數十個科目,其中進士科取通才,考算學、物理、化學、國文四門,朝考取中謂舉人,可外放從八品官職,亦可遴選入政法、商學、工業、軍事、文藝諸學院學習三年,再通過畢業考試,便叫做進士及第,授從七品官職。其餘經義、曆史、文藝等科取專才,考中謂秀才,外放從九品,另外每科前三名亦如進士科例,授舉人,或除從八品官,或遴選入學院,將來畢業同舉人一體考試,考中為進士。”

眾位書生一想,漢國科舉還是以進士科最為尊貴,考中就是從八品,再進那五家學院,便如當年臨安太學一般,三年後通過畢業考試,出來便是從七品;其餘各科考中要低兩個品級,每科頭三名才和進士科一般的待遇。

可進士科要考四門,其他科隻考一門,兩邊算下來,倒是很公平的。

士子們不知道,當初為了這個考試章程,楚風和大漢國當道諸公,還有一場激烈的爭論呢。

文天祥、鄭思肖等儒門出身的官員,同意經義以《四書新解》《五經新編》為官方標準,同時要求擴大經義科的名額、提高經義科的地位,至少要和進士科相同。

曲海鏡、張廣甫、王大海、李鶴軒等琉球老工匠、雜學出身的,則堅持隻開進士科,且考試內容要完全符合琉球小學校的教學內容,同時大幅度削減其他科目的錄取名額。

如果說,前者還帶著替儒門爭口氣的書生意氣,後者就完全是利益所趨。琉球老匠戶的子弟,是最早接受小學校近代教育,學習了數學和物理化學的初步知識,獨尊進士科,他們就能走上出仕的捷徑。

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統治整個國家,利益集團是人類曆史的必然產物。西漢早期的勳臣、後黨,晚期的外戚、宦官,大唐的關隴軍事貴族和關東文人世家,宋朝的“皇家與士大夫共天下”……楚風的政策,就是一手扶植利益集團,同時必須限製它無止境的攫取社會資源。

後世東西方國家都很難做到對利益集團的合理限製,楚風能做到嗎?

他和後世那些民主國家的利益集團代言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本人就是這個集團中實力最強,甚至有壓倒性實力的人物!

琉球的經濟命脈,鋼鐵廠、鹽場、水泥廠、金銀礦山,實際上都是楚風的私產,古往今來的曆代帝王,惟有他可以不依靠稅收,而用私人財產給軍隊發餉!從本質上說,他比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帝王,擁有更多獨裁的條件。

“請問諸位,你們知道我為什麼大力發展工商,提高商人和工匠的地位麼?”在有張廣甫、王大海等匠戶係官員,洪梅氏、鄭發子等琉球巨商參加的秘密會議上,楚風提出了這個問題。

眾人都愣了。製度上,大漢和故宋差距那麼大,甚至完全相反,學術上,漢國的新儒學,是把舊儒學繼承、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局麵,工藝上,以往有的高爐、水轉大紡車,被係統的全麵的整理使用,達到了過去幾倍幾十倍的效率。

可是,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皇上為什麼推動這些呢?

“新製度下,士農工商四民平等,匠戶努力改進工藝、商人流通四方、農夫辛勤耕作、學生知識廣博,國家富裕、百姓安居樂業。”——財稅部長張廣甫看到了富國。

“軍人不再是囚犯,軍人的家屬不再是在貧困中掙紮,受傷的、犧牲的,家人得到保障,軍隊作戰勇敢。”——兵部長侯德富看到了強兵。

“我覺得吧,是官府清廉多了。祝家以前做生意,到哪兒不得花錢買路?隻有在大漢,從無勒索陋規、常例的。”——商人們看到了官員的清廉。

楚風搖搖頭,“你們說得很對,但你們有沒有想到我為什麼這麼做?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我實行秦皇漢武,甚而北元的製度,就能獲得更多的權利,任意攫取你們的財物,掌握每一個人的生死,不是更符合我的利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