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議在民?文天祥明白“諫議”兩個字,但如何“在民”,就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了。
秦設禦史大夫執掌監察職權,唐宋皆有台諫官糾劾百官,下理民情上達天聽。諸如侍禦史、殿中侍禦史與監察禦史掌糾彈朝堂內外文武百官,通稱為台官;諸如諫議大夫、拾遺、補闕、正言負責規諫帝王,通稱諫官,兩者合稱台諫。台諫官的糾劾彈奏,便稱為諫議,曆代帝王皆允許台諫官風聞言事,以便規諫帝王、糾劾百官的錯誤。
諫議在曆朝曆代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許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觸龍說趙太後”一事了,到宋代更是出個了大大有名的人物,便是民間傳說中日斷陽夜審陰的包拯包龍圖。
其實真實的包拯斷案並不多,身為禦史期間直言諫議才是他譽滿朝野的真正原因。宋仁宗時張貴妃得寵,便請皇帝封其兄張堯佐為宣徽使,仁宗皇帝下旨之後,卻在朝堂上被包拯直言進諫,最終不得不收回成命,待回宮後,張貴妃上前詢問兄長的任職問題,仁宗無奈的說:“宣徽使宣徽使,你隻知道要張堯佐做宣徽使,卻不知道包拯還在當禦史!”
一名台諫官能令帝王不能隨心所欲任人唯親,禦史包拯犯顏強諫連皇帝都不得不收回成命,對朝堂文武、各地官員的監督、威懾作用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大漢什麼都好,惟一的問題就是到現在還沒有設立台諫,文天祥聞聽楚風主動提起,就高興的道:“大漢朝廷煌煌文治、赫赫武功,卻始終沒有台諫官規正帝王、監察百官,皇帝若有此意,那是再好不過了。不過,恕臣愚昧,曆代台諫官皆選自博學篤行、忠孝仁義的士林中人,或以科舉,或以貴戚推薦,或以儒學隱逸上達天聽而下旨征辟,如何令諫議在民,還請皇帝示下。”
“不,這諫議在民嘛,就不能從科舉或者官員體係中任命了,我大漢雖不設台諫,台官掌監察,咱們保安司廉政局的職權有過之而無不及,何必再疊床架屋?”楚風指了指法華、蕭平,“監察官員的工作,還是由你們負責。”
文天祥不僅有些失望,想了想之後亢聲道:“台官是監察百官,諫官卻是勸諷陛下的,如今有台無諫,請陛下從士子清流中選拔俊才,設諫議官。”
楚風笑笑,反問道:“請問諫官職責是什麼?”
文天祥挺了挺腰杆,正色道:“諷諫陛下過失,匡正朝廷錯誤。”
“這不結了!”楚風一拍手掌,“我大漢許文武百官、軍民人等從郵局上書朝廷,民政部專設一司清理信函,又許百姓宮門擊鼓求見,則人人都是諫官,何必專設?”
說的是啊,大漢不專設諫官,但布衣百姓也能履行諫官職權,直接向皇帝上書——當然其中隻有很少一部分情況特別重大的,由楚風本人處理。
“那麼,到底諫議如何在民?”人們都等著楚風揭破謎底,隻有趙筠微微笑著,因為她早已知道了楚風的計劃。
眾人都在思索,趙筠則仔細觀察著列席會議的波斯聖女塞裏木淖爾,姿容絕世、豐姿綽約,柔弱中不失剛強,卻叫人更加憐惜。
好個我見猶憐的女子!她在臨安待得久了,隻怕楚呆子也不會全無心動吧?隻不過她不久就會離開這裏……
想到這個嬌柔的女子,就要回到漫漫黃沙的西域,與波斯的宿命搏鬥,趙筠感佩中又帶著點憐意。
楚風終於揭開了謎底,所謂諫議在民,就是不但賦予百姓議論國政得失的權力,還要把這種權力製度化、現實化,從街頭巷尾茶館酒肆,升格到公堂之上,設專門機構來監督官府。
人民代表大會?眾議院?國家杜馬?銀河黑暗理事會?啊呃~結合時代特色,楚風最終確定的名稱是:諫議院。
臨安新城朱雀大道南側的茶館中,眾位茶客又聚集到一起議論紛紛,隻不過中心話題不再是江北虎視眈眈的三十萬元兵,也不是皇帝剛剛在浙西平定的方臘餘黨叛亂,而是競選諫議員的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