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章 歸化(1 / 3)

開封城頭的羊毛大纛黯然降下,燦爛的金底蒼龍旗迎著晚霞冉冉升起,北元兵力困守塞北、京畿各大營,中原腹心空虛,河南江北行中書省駐節之地被大漢輕取。

開封既下,襄樊、南陽、洛陽等地元軍和北元的聯係被切斷,惶惶不可終日。抵抗?連勇悍絕倫的蒙古精兵,智謀無雙的伯顏、張弘範、張珪,都倒在了漢軍的腳下,試問普天之下,尚有誰堪與爭鋒?

北元“以蒙古精兵拱衛京畿,探馬赤軍分駐河洛關陝,新附軍雜處江南各地”,中原地區以西域色目和女真、契丹、黨項各族士兵組成的探馬赤軍,完全沒有死戰到底的覺悟,漢軍兵臨城下,各地元軍就紛紛開城投降,大小州縣傳檄而定。

楚風和陳淑楨漫步開封城中,蒙元兵力匱乏,攻克開封的戰鬥並不激烈,市井街巷都沒有遭到破壞,得益於漢軍官兵的消費、南方商家的到來,街道上熙熙攘攘,比北元治下繁榮昌盛得多。

不過讓楚風最高興的,還是城中居民沒有在戰爭中受到任何傷害。張珪懸於百丈青天、在十萬人矚目下明正典刑,三十萬元軍頭顱砌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大京觀,這極大的震懾了華夏的敵人,再殘暴的惡魔,也得掂量掂量大漢帝國複仇的決心,顯然開封守軍做出了明智的選擇,他們受到的懲罰僅僅是三年苦役,而不是成為京觀的建築材料。

陳淑楨,這位美麗的女將軍今天一身素紗夾衣,分外妖嬈,頭戴一朵嫩黃的小花,就和開封城中春日踏青的仕女們別無二致,渾然看不出金山寺妙高台觀戰的元帥風範、百丈高空熱氣球上刺擊海東青的絕世神功。

她笑指禦街兩旁的柳樹:“黃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十月花潮人影亂,香風十裏動菊城,’可惜要到秋後才開。不過現在汴河兩岸垂柳依依,正應了白樂天詩句‘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裏。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

“嗯,隋煬帝種了這許多柳樹,不過俗話說十年樹木,也不知在他的有生之年,可曾有幸目睹千裏柳林的勝景?”

楚風話中帶著點揶揄,隋煬帝窮奢極欲,外使來朝之時,他令官吏將國都樹木纏上錦緞以誇示國力,然而外使一句“吾觀中華尚有衣不蔽體之窮漢,何以綢緞裹樹,而不衣之?”就使隋煬帝啞口無言。

陳淑楨聞言莞爾,“偏生你有許多指摘,隋煬帝便有千般不是,這沿岸的柳樹,也算得中原一景,還有他開挖的大運河讓你運兵運糧,也不曾收過你的過河費。”

陳淑楨的話有所指。

中原底定,商家紛至遝來,閩廣兩浙沿海——長江——京杭大運河——黃河成為新興的黃金水道,無論南洋的香料、大漢的工業品還是江南的絲綢、景德鎮的瓷器,都從這條黃金水道運到開封,然後北上山陝、西去洛陽長安,甚至被碧眼鵠目的胡商們,販運到漫漫黃沙覆蓋之下遙遠的西域。

漢國大小商人都從這條黃金水道運送貨物,陳淑楨的族叔陳子龍也把閩廣一帶的食鹽、布匹、茶葉運往開封,結果在京杭大運河被攔了下來,要征收過河費。

按照大漢稅法,商人隻交百分之十的商稅便可通行全國,不再設關卡征稅,官吏要收過河費,陳子龍自然不服,兩邊爭吵起來。陳子龍是當年駐守汀州的老將,脾氣老而彌堅,那運河管事則是郭守敬門下紫金山弟子,性格執拗,兩邊一言不和還動了手,最後把官司一直鬧到禦前。

毫無疑問,就在昨天於開封城原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府衙召開的大漢帝國臨時朝會上,大多數朝臣站到了陳子龍一邊:軍方出於對這位退役功勳老將的尊重,和他被北元歸漢年輕官員“欺負”的同情,匠戶係代表新興大商人利益,自然要替商家說話,就連儒門官員也認為朝廷不宜“與民爭利”,既然國庫充盈,就不要加重稅賦。

“與民爭利?”楚風笑了,算不上熟讀曆史,他也知道這句話在後世,大明王朝搖搖欲墜的時候,那些代表江南巨商利益的官員,是多麼冠冕堂皇的把這句抬出來。

結果也顯而易見,可愛的崇禎皇帝決心不在商業上與民爭利,於是江南富得流油的絲商、鹽商承擔的稅賦極輕,而陝西農民卻要繳納產出的數倍、連政府基層都財政困窘不得不裁汰人員!當然,李自成和張獻忠們用行動表達了抗議……

龐大帝國的滅亡,總是從財政製度開始,當賈似道的會子、交鈔急劇貶值,打算法成為一紙空文,當元順帝無法保證貨幣信用、無力支付治理黃河的民工工資,當明王朝的皇帝窮得當掉銅器,當滿清政府把海關稅作為戰爭賠款的抵押,王朝的喪鍾就已經鳴響。

楚風笑著問朝臣們:“誰,還記得我大漢帝國征收稅賦的道理?”

千百年來,繳納皇糧國稅似乎是百姓天職,從來沒有人問一句為什麼,可大漢皇帝給了臣民們一個相當超前、卻從堯舜禹時代就已客觀存在的答案:購買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