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章 凱歌高奏入大都(1 / 3)

“皇上,忽必烈逃走了,忽必烈這王八蛋逃了!大都城,已經被咱們拿了下來!”第一軍軍長陳吊眼拖著第三軍軍長張世傑,打馬疾馳到通州,向剛剛率領遼東各軍主力部隊抵達這裏的楚風報捷。

陳吊眼興奮得滿臉通紅,此時北風漸冷,他卻跑得滿頭滿臉都是汗——八年前,故宋國土淪陷十之八九,臨安小皇帝、全太後、謝太皇太後降元,陳宜中主持的行朝沒有尺寸立足之地,隻好漂泊海上,如此艱難困苦的時刻,他和姑姑陳淑楨散盡家財起兵抗元,本是存著幾分“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誰能想到短短八年時間,不但恢複了故宋疆域,打過了長江北岸,光複了臨安行在、開封故都,還凱歌高奏入大都,北驅蒙元出朔漠!

被他拉著來的張世傑,捋著花白的胡須微笑不語。

忽必烈帶著城中五萬精銳、後宮嬪妃和文武官員,裝載著金銀財寶從北門逃走,城中剩下的雜牌元軍、中下級官吏沒頭蒼蠅般亂撞,在南城百姓配合下,高厚的城牆不再是進攻的障礙,漢軍不費什麼力氣就進了城,正在平定城中混亂的局麵,派出一隊隊士兵清查趁火打劫的潑皮混混,嚴禁借機生事、**擄掠,同是還派出了精銳騎兵,朝西北麵居庸關方向銜尾追擊,看看能不能再往忽必烈屁股上踢一腳。

陳吊眼率第一軍主力沿京杭大運河絡繹北來,等他到時城中已是一片亂象,張世傑托詞要率騎兵追擊忽必烈,把入城安民、麵聖奏捷的任務分派給他。

忽必烈忙忙如漏網之魚、急急如喪家之犬,居庸關又是天下雄關,出關便是懷來、宣德一線,蒙元自居庸關起皆屯紮大軍,層層阻截,且越追越往北,越深入草原朔漠,氣候也愈發惡劣;另一方麵,無論遼東軍過遼西走廊經薊門入京畿,還是第一軍自淮北經京杭大運河北來,都已人馬困乏,便是漢軍有三頭六臂,也追不上忽必烈啊!能抓住他留下來斷後阻截的部隊,再擴大點戰果,就是運氣好到家了!

另一方麵,入城安民、麵聖奏捷,這都是無上的榮耀,張世傑年紀老邁,好不容易得到京畿之戰的指揮權,忽必烈又像泥鰍似的溜走,根本沒有發生較大規模的戰鬥,京畿之戰可以說鬧了個虎頭蛇尾——按統帥部參謀們的戰前判研,忽必烈個性極其好大喜功、非常重視這座以他汗號命名的汗八裏臣,他極有可能在此與漢軍死拚,那麼圍點打援,至少可以吸引居庸關、古北口兩大營元軍南下救援,尋找到消滅他們的機會。

盡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是漢軍的基本作戰原則。

可惜,一貫自信心爆棚,換句話說就是剛愎自用的忽必烈,居然腳底板抹油——溜之大吉,那麼漢軍固然光複了幽燕之地,攻占了北元統治的心髒,但卻未能達到在四大汗國、嶺北諸王大軍集結蒙古草原之前盡可能多的消滅敵人的目標。

所以,張世傑在自己的戰略目標都沒有圓滿達成的情況下,把首入敵都、麵聖奏捷的機會讓給陳吊眼,這點子心思也就昭然若揭了。

陳吊眼何許人物,當即明白了張世傑的用意,過去佘漢義軍被陳宜中、張世傑排擠的點點不快,頓時就隨著勁吹的北風消散而去,本來北上途中還存著個爭先恐後的意思,這會兒也拋到了九霄雲外。

“張軍長遼東苦寒之地訓練士卒,辛苦可想而知,勞苦功高自該首入大都。”陳吊眼如是說。

蘇劉義聞言就扯了扯張世傑的衣襟,小聲道:“老泰山,當年吃賈似道、範文虎的虧,被伯顏破了臨安,到底於您令名有汙,這克複大都的不世之功,是不是?”

“不行,絕對不行,老夫失掉臨安固然雖令名有汙,卻能活到現在,親眼目睹大漢兒郎犁庭掃穴、廓清寰宇,比陳淑楨乃父陳文龍、乃叔陳瓚,以及李庭芝等殉節忠烈,卻是好得多了。若陳淑楨在此,當由她首入敵都,她既不在,便該著第一軍將士——李庭芝李大帥在天有靈,必以故淮軍克複敵都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