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章 外交戰線(上)(1 / 3)

盛夏,印度洋上濕熱的氣流被強勁的西南風吹向次大陸,德裏的氣候變得悶熱難當,整座城市成了口倒扣的蒸籠,無論穆斯林還是印度教徒,都祈求著各自的神明,快些讓這該死的天氣過去,快些降下清涼的雨滴。

時值正午,吉亞斯丁.巴勒班在宮殿中專屬於蘇丹的小清真寺內做著每天例行五次祈禱中的第二次——“撇什尼”。

抬手、端正、誦經、鞠躬、叩頭、跪坐,他虔誠的做完了撇什尼的全套動作,然後默默的念叨著:“萬能的主,至大的主,惟一的主嗬,東方崛起的異教徒已經擊敗了可怕的蒙古白死魔,您在世間的代表,哈裏發穆斯台爾妥姆的仇恨即將得到報償,作為您虔誠的信徒,受托統治五印度之地的德裏蘇丹,我是否應該向大漢的楚風,這個異教徒皇帝屈膝俯首?”

作為大國、強國的君主,隻需要考慮是爭霸世界,將國土向無限遠處擴張,還是向內收縮,給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身為小國的君主則別無選擇,譬如印度北麵直抵阿富汗的那些由塞爾柱突厥、大月氏、小勃律人建立的城邦小國,隻需要緊隨大國的步伐,把牆頭草這份很有前途的事業發揚光大就行了。

偏偏是印度這樣說強不強、說小又不算的國家,是依附強者還是獨立自主,兩條路之間反倒難以決斷,如果選擇前者,究竟跟隨哪個強者的腳步又是下一個傷腦筋的問題。

德裏蘇丹的前身是阿富汗突厥人的征服者,當阿拉伯人用鐵和火傳播古蘭經的時候,中亞的突厥人皈依了真主,並以他們的鐵騎成為阿拉伯帝國綠底新月旗下最強有力的戰士。

皮膚較白、鼻梁較高、信仰真主的突厥人,征服了次大陸上皮膚較黑、鼻梁較矮、信仰濕婆和大梵天的土著,並在這裏建立起了統治。

最初,他們臣服於西遼,受皇帝、古爾汗耶律大石的冊封——耶律大石是契丹遼朝的大臣,遼被金滅後,他率領部眾逃到中亞,建立了古爾王朝,或者漢語的西遼。

當西遼在蒙古軍打擊下土崩瓦解之後,德裏蘇丹就向同樣信仰真主的哈裏發效忠,可沒成想,蒙古軍團的威力是伊斯蘭殉教者也無法抵抗的,真主在人世間的代表,哈裏發本人,也被長生天的驕子們從宮殿中拖出,裹在毯子裏踩成了肉泥。

也許是次大陸炎熱的氣候,也許是某些偶然的原因,旭烈兀麾下的上帝之鞭們征服了更遠的波斯和兩河流域,卻沒有南下近在咫尺的印度,逃過一劫的德裏蘇丹慌忙改換門庭,成為了旭烈兀建立的伊兒汗國的臣僚。

今天,似乎應該再一次改換門庭了,大漢帝國的強大不僅僅體現在海路,他們更在陸地上擊敗了誕生以來就未逢敵手的蒙古鐵騎!

吉亞斯丁早就見識過大漢帝國的海軍技術,速度快的驚人、並且不使用人力劃槳的剪式船,兩舷布滿密密麻麻的炮口,單單是那種威懾就讓人不寒而栗了,更別提發射時驚天動地的威勢。

可單憑海上優勢,德裏蘇丹還不想就這麼低頭,十三世紀末,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還認為軍事決勝應該在陸地上完成,海軍強大的作用似乎很有限。

漢元之戰前,吉亞斯丁是想過趁雙方大戰,最好同時鬧個大傷元氣,幹脆讓印度從伊兒汗的陰影下解脫出來,成為事實上獨立自主的國家,平等與漢元雙方論交,然後憑借印度地處波斯灣、阿拉伯海與南洋之間,東西方海上貿易必經之地的優勢,從阿拉伯和大漢雙方的商人手中征收稅款,進一步壯大國力。

那些日子裏,王宮中的侍衛就發現他們的蘇丹時而傻笑,時而發呆,甚至有人懷疑他的腦子出了毛病,事實上除了宰相迦那辛格,沒有人知道蘇丹的心思:“趁漢元衰敗之時崛起,說不定,我會成為第二個孔雀大帝,完成統一印度、孟加拉、阿富汗的大業,建立起空前龐大的帝國!”

於是在接到楚風那份震動世界的詔書時,德裏蘇丹來了個悶聲大發財,沒有作任何回複,既沒有響應詔書與伊兒汗為敵,也沒有一口回絕,來了個坐山觀虎鬥。

短短幾個月後,孔雀大帝的美夢就做到了盡頭,漢元之戰的結果不是兩敗俱傷,而是大漢的雄師勁旅把蒙古鐵騎打得落花流水,曾經的上帝之鞭成了豆腐渣。

吉亞斯丁立刻打消了乘勢而起、與漢元爭衡的想法,他的前後兩任宗主,西遼古爾汗、巴格達哈裏發,在上帝之鞭麵前都不堪一擊,他連伊兒汗都惹不起,又怎麼敢癡心妄想和擊敗四大汗國加北元本部八十萬大軍的大漢爭衡?就算精神錯亂,都不至於啊。

不過就這麼向大漢屈膝俯首,吉亞斯丁又有些心不甘情不願,他覺得,伊兒汗國的波斯人起義了,阿魯渾的力量必然衰落,自己可以不再畏懼上帝之鞭的威脅,同時中原正朔王朝對遙遠的印度又鞭長莫及,一向采取懷柔政策,那麼鑽這個空子,倒是可以保持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