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章 登頂之路(1 / 2)

兩千裏的路程,如果是波瀾壯闊的海洋,剪式船順風航行兩天就到,側風也不過三天而已,但在陸地甩開兩條腿走,就得整整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剪式船最高航速每小時二十海裏以上,也即是四十公裏,八十華裏,僅需半速航行就能日行千裏了)

從耶路撒冷通往大不裏士的道路,最初的路基還是千餘年前羅馬帝國修築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強悍的羅馬軍團就依靠完備的公路網高速行軍,給予入侵之敵和反叛者快速而致命的打擊。

不過現在這條路早已不是千年以降的破敗不堪了,大漢帝國征服伊兒汗國、擊敗馬木魯克之後,便用服苦役的俘虜組成築路隊,三萬俘虜猶嫌不足,又花錢雇傭五萬民夫,在過去的半年裏將路麵修整完備,用粘土和碎石鋪成了堅固平坦的道路。

中東幹旱地區為數不多的河流上,也架起了橋梁,從阿巴丹到大不裏士再到耶路撒冷,一路坦途,自臨安遠來的信使乘剪式船抵達阿巴丹之後,公文便沿著大道用七百裏飛騎傳往楚風所在的耶路撒冷或者海法港,批下的聖旨也原路返回,於是這條道路上便隨時可見打馬飛馳的急遞鋪兵。

春夏之交,北方高加索山區傳來了蒙古大軍南下的號角,曾經承載著羅馬軍團征戰步伐的中東古道,迎來了北上反擊的華夏兒郎。

第一軍、金剛軍的八萬餘官兵,奉皇帝禦旨,在陸軍司令陸猛率領下北進大不裏士,攻堅英雄連和血戰淮揚連這兩個英雄連隊,分別作為兩軍的先鋒,行走在隊列的最前端。

攻堅英雄連的李世貴,軍銜早已破格升到了中校,應該獨領一團人馬了,但他離不開自己的連隊,連隊的弟兄也離不開帶領他們從閩廣打到江南,從江南打到遼東,一路走到天之涯海之角的老連長,所以他時至今日仍以中校軍銜職任一連之長。

想起這些年的征戰,李世貴臉上也有幾分得意之色,雖然職務僅僅是個連長,可漢軍八個軍、二十四個師有一百多團長,天底下有幾個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倒是攻堅英雄連連長“李世貴”這三個字,時不時的登在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

作為先鋒部隊,士兵們的負擔是很大的。

身後的各步兵連,將士們早已將盔甲、水壺、飯盒、鋪蓋卷之類的東西扔到了炊事班的糧草車上,或者放在炮班的彈藥車裏,僅攜帶必要的自衛武器徒步行軍——這是漢軍條令允許的,畢竟負重過大的長時間行軍,會帶來戰鬥力的下降。

而攻堅英雄連是選定的先鋒部隊,擔負著為大軍提供前哨警戒的任務,他們前麵就隻有在偵察參謀率領下前出四十裏的遊騎探馬了,條令規定先鋒部隊必須全副武裝,保持與遊騎探馬的聯係,隨時做好戰鬥準備,一旦遊騎發出敵襲警報,李世貴就要負責掩護全軍大部隊展開戰鬥隊形。

於是攻堅英雄連的全體官兵,就頂盔貫甲、荷槍實彈,頭盔、板式鋼胸甲、步槍和刺刀、五十發子彈五十發雷汞底火,外加腰上帆布套掛著的四枚手榴彈,負載著全重三十斤的戰鬥裝備,行走在中東春夏之交燦爛的陽光底下。

時值正午,李世貴抬頭看了看天,那顆永遠燃燒的大火球,在視網膜上留下黑點閃爍的光暈。

老實說,單單是負重行軍也罷了,這樣炎熱的天氣,對身穿鋼鐵盔甲行軍的士兵有多大的影響,不用說也知道。

實際上隨著金屬加工技術的進步,漢軍全鋼板式盔甲已經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是楚風親自研製的鍛壓成型板式甲,當時的水力鍛壓機和模具技術,隻能保證盔甲的防護性能,而漢軍士兵的數量較少,從經濟角度也隻能批量加工大中小三種型號的盔甲,那些體型不太“標準”的老兄,瘦子還可以在身體和盔甲之間的空隙加墊棉片,胖子就隻好努力減肥了。

隨著漢軍規模的擴大、金屬加工的進步,第二代盔甲應運而生。它不僅考慮了貼合人體曲線、將重量平均分擔到腰、肩、背的設計,還增加到五種大小型號,每種還有適中、偏胖和偏瘦三個細類。

現在攻堅英雄連官兵身穿的盔甲,則是第三代了,主要的改進是在胸甲的頸部、雙臂、下擺這幾個開口的部位采用了喇叭造形,既能盡量不妨礙士兵的戰鬥動作,又用大開口通風透氣,而頭盔的後腦部位、胸甲的背部,則多了不少直徑一厘米的圓洞,起透氣作用,並且在不降低整體防護水平的前提下,適度減輕了盔甲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