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裏士城東北的沙巴蘭山之巔,海拔高度達到了四千八百米,乃是高加索山脈南緣之主峰,山勢巍峨直入雲霄。
大漢與蒙古交兵的主戰場便在沙巴蘭山腳下的緩坡台地,雖是緩坡,可大不裏士城海拔就有千餘米,隨著蒙古軍節節敗退、漢軍步步進逼,主戰場的海拔高度也就逐步上移到了一千五百米左右。
這個高度說高不算高,和珠穆朗瑪峰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說低也絕對不低了,泰山玉皇頂的海拔也就一千五百多米。
低海拔地區生活的人類,大約會在二千五百到四千米的高度出現高原反應,嚴重的會危及生命,現在漢軍作戰的高度離出現高原反應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將士們也就是覺得戰鬥中體力比平時下降得快,劇烈運動之後略有心慌氣短罷了——隻要沒有心髒病、沒有血管瘤,是不會出什麼問題的。
可騎兵所乘的戰馬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漢軍使用的阿拉伯馬有身高腿長、血熱速度快的優點,但它產自低海拔地區,對高海拔極不適應,在這方麵可遠遠趕不上行走茶馬古道雲貴高原的川滇馬、青藏高原的藏馬、以及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馬。
騎兵的體重加上鞍韉、盔甲、騎槍、戰刀等裝備,全重超過兩百斤,本已吃力的戰馬還要在大負載的情況下來回奔馳,情況就變得非常不妙了。
於是第一軍、金剛軍負責遮護兩翼的騎兵們發現,胯下的戰馬呼哧呼哧打著響鼻,不斷掀動的嘴唇吐出黏稠的白泡子,阿拉伯馬尖削的小耳朵煩躁不安的轉來轉去,大而靈動的眼睛裏布滿了血絲……
偏在此時,蒙古軍中牛角號嗚嘟嗚嘟連續響了幾聲,許多精銳武士斜刺裏殺出,騷擾漢軍兩翼。
漢軍步騎炮配合的方略,就是以炮兵施展遠程打擊,步兵作為中堅主力,而騎兵則需要掩護前兩者的側翼,避免敵騎突入步兵陣中。
所以發現蒙古軍實施中央死守兩翼襲擾的戰術,漢軍騎兵也就針鋒相對的頂了上去人人平端著騎槍,騎兵們組成一長排一長排的陣列,每兩道陣列之間相隔二十步的距離。
衝鋒的蒙古軍抵達五百米距離,騎兵營配屬的牽引式三斤炮就給了他們迎頭痛擊,霰彈的威力很是讓敵人頭疼,經典的鑿穿陣型那鋒利的矛頭也被削平了些許,從尖銳變得圓鈍。
蒙古軍頂著霰彈的殺傷進抵三百米,漢軍騎兵第一排平端的騎槍開火了,就像一長串鞭炮在兩三秒鍾內迅速炸響,密集的槍聲互相交迭,音波在空氣中碰撞激蕩,以致於足夠遠處大馬士革城頭的人們聽來,就是嗡的一聲大響。
而槍口綻放的火焰,和緊接著噴出的硝煙,就像一片白色的煙霧中突然迸發了連片的火海,又如同仲夏夜銀河群星的閃爍。
騎槍的槍管比步槍短,有效射程也從四百米下降到三百米,但它的威力可不小,事實上由於槍管短,彈頭在空中飛行的彈道,也就比標準步槍更加紊亂,這導致穿甲能力和準確性的略微下降,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可怕的後果:
彈頭翻滾!
定型生產前的多次試驗表明,騎槍發射的子彈在接近最大有效射程的階段,也就是兩百米到三百米之間,彈頭的螺旋穩定性大幅下降,那麼它在射入人體之後就不能保證筆直向前的穿透,而是在人體內偏轉、翻滾,盡情的釋放動能,同時將肌肉、骨骼和內髒,攪得稀爛!
被第一輪排槍擊中的蒙古武士,表麵上看起來比中了霰彈的傷勢親得多,剛才的霰彈發射的圓球型鉛彈丸,在空中就不停的翻滾,高速命中蒙古武士的羅圈甲之後,軟鉛製造的彈丸就像泥巴砸上了牆壁,迅速變扁、擴大與障礙物的接觸麵積,幾乎在一瞬間釋放動能,倒黴的武士就像被炸開了似的,胸前的盔甲破碎不堪,茶碗大的傷口一團稀爛。
騎槍所用窩窩頭型的子彈有個尖頭,而且為了保持平穩的彈道,發射後彈頭就不能變形,所以在彈頭裏添加了錫、銅等金屬讓它更硬一點。
這樣的硬尖彈頭以螺旋、高速的動態打在盔甲上,就像金剛鑽似的一鑽一個小眼兒,外表上看,被射中的蒙古武士隻是盔甲上多了個小指頭粗細的眼兒,似乎沒有什麼大礙。
但正在策馬奔馳的蒙古武士,身形突然一頓,然後就和袋沒有生命的麵粉差不多,咚的一下從馬背上栽倒於地,沒有抽搐、沒有掙紮,死亡的過程仿佛閃電一般,還來不及讓人做出垂死掙紮,就迅捷無倫的奪走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