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章 大漢與羅馬(1 / 3)

楚風在海法港行宮中翻閱著各地送來的奏章,矮幾上雪瑤親手調配的寧神香在紫銅七寶香爐中燃燒,冒出嫋嫋的香煙,因為從海上吹來的風,總是帶著一星半點的腥鹹。

這一年冬天的地中海並不寒冷,歐洲下一個小冰期要在兩百年後出現,目前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是絕對的主宰,環地中海農業帶在過去的秋季取得了大豐收,埃及的小麥、大馬士革的燕麥和葡萄幹、兩河流域的椰棗,堆滿了大漢帝國設在各殖民地的糧倉。

不僅如此,楚風還接到了印度、新大陸和國內發來的報告:

德裏蘇丹國的稻米和長絨棉空前的大豐收,吉亞斯丁尤其感謝東印度公司加強了對鴉片的收購,很多無法種植水稻和棉花的地區已經種上了罌粟,這給德裏蘇丹國的官倉增加了不少稅收,也平息了印度教徒對過高稅率的不滿……

蘇丹保證圓滿完成明年對稻米、棉花和鴉片這三大件的征購任務。

曆時八年的經營,大洋洲北部沿海地區的殖民地移民人數達到三十萬,五座沿海城市欣欣向榮,百人以上規模的定居點和貿易站已經有了一百七十多處,雖與當地土人小衝突不斷,但停留在原始氏族階段的原住民完全無法抵抗文明的力量……

以漢蒙兩族為主的移民主要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收獲的羊毛每年都比上一年成倍增長,尤為可喜的是,發現了好幾處質量極好的高品位鐵礦。

工業上,新大陸殖民地最初隻有單純的采礦業,大漢商人從國內高薪雇請熟練礦工,加上從南洋招募的勞工,以及不時從西征前線送到的戰俘苦役犯,大規模開采內地較為缺乏的優質鐵礦和有色金屬。

很快,商人們就發現這樣做並不是最聰明的,船舶技術的進步固然使海運成本大幅下降,但在當地建設洗選廠,把經過洗選的精礦送回國內,不是節約了運輸成本,更加有利可圖嗎?

於是在袋鼠和考拉好奇的注目下,第一座礦石洗選廠矗立在新大陸的荒漠上,秉承同樣的思路,閩廣陳家投資了兩座羊毛梳洗廠,徽州祝氏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他們出資建設的、新大陸第一家鋼鐵廠已經在三個月前破土動工——直接加工出鋼鐵成品,比運輸精礦石的成本更低。

定居者的增加、市麵的繁榮,文明必然隨之傳播,就連主管文教、科舉的曲海鏡文天祥等人都沒有想到,《四書新解》和《五經新編》在新大陸的銷量會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

移民身在異鄉,情念故土,傳統文化就是他們的根,接觸到愚昧落後的土人之後,那種對自身文化強烈認同的情節,也就越發的凸顯。

學堂在新大陸的移民城市和定居點遍地開花,從國內運去的書籍一下船就會銷售一空,就算不識字的人也會買上幾本擱在家裏,“我是睜眼瞎,可焉知我兒子將來不進學堂讀書認字呢?現在多買點,也叫他先聞聞書卷氣!”

當地土人還停留在氏族公社階段,性情凶悍野蠻,但火槍和皮鞭總能讓最暴虐的家夥老老實實,何況大漢商人給勞工開的價碼並不低,於是有的土人部族因為衝突被帝國軍隊消滅,也有的部族選擇合作,承擔挖土方、搬貨物之類的簡單勞動。

殖民地政府有位書生氣很濃的官員特意在報告中提到,今年破天荒的有三位土人孩子進入小學校學習,和大漢移民的孩子一起做著加減乘除,誦讀著《四書新解》。

起草報告的官員顯然把這件事當作鳳凰出現、朱雀飛天之類的祥瑞,“吾皇德昭日月聖訓廣化,蠻夷禽獸之屬猶口誦聖賢之書,似此非堯舜治世不能見也……”

楚風看到這裏的時候不禁莞爾一笑,傳統儒生固然有許許多多毛病,可他們推廣華夏文明的熱情實在不可小看,“用夏變夷”是儒家終極理想之一。

那麼,西方殖民者可以派出傳教士手捧聖經去教化那些土人“馴服、善從,別人打了你的右臉,就把左臉也送上”,大漢帝國何嚐不能用儒生的嘴告訴土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大漢帝國在新大陸的殖民地還隻在幼年期,但隻要有了華夏兒女,文明的火光就會從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

無論農業、牧業、采礦、工業、運輸,隻要有利可圖,自然有人不遠萬裏踏上那片新興的土地,就連沿海城市的說書先生都知道去新大陸生意很好,那些離鄉寂寞的茶客很舍得打賞呢!

楚風親手在灑下了新大陸灑下了華夏文明的種子,這種子已破土而出,舒展莖葉,長成了小小的樹苗,假以時日,它終會變成參天大樹,以華夏之魂,紮根新大陸沃土。

國內,以趙筠為首,王大海、張廣甫等從龍之士為體,劉黼、陸秀夫等故宋舊臣為用,組成的朝堂格局異常穩固,鄧光薦等思想僵化的故宋遺老早已徹底清除,蒙元時代的漢奸則要麼被誅滅,要麼明智的選擇了和新朝合作。

上層政權非常牢固穩定,雖然不少事情出於小集團利益和新舊思想的原因存在衝突,但絕對沒有明顯的裂痕。

帝統之外是道統,掌握輿論權利的士子,準確的說是儒家士大夫是道統的傳人,他們對社會安定起著異乎尋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時候決定著王朝的生死存亡、氣運消長,劉邦見商山四皓立於太子身後便打消廢立之心,王莽得儒生盛讚便有篡位之意,陳勝吳廣得不到士大夫支持隻能是草寇,秦始皇焚書坑儒被罵了兩千年……

楚風是儒學大宗師,有文天祥陳宜中這兩位故宋時代就身任相職,一位丹心照汗青,一位太學六君子,都是儒門第一流宗師級別的人物力挺,加上皇權本身的威力,他新儒學的道統地位、本人的儒學宗師地位可謂穩如泰山。

這是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掌握道統,整整一千五百年以來,帝統和道統頭一次集於一身,前所未有。

孔夫子雖然萬世敬仰,在世時最大也隻做過諸侯國的宰相,還很快把官兒丟了,東奔西走顛沛流離,嗟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秦始皇千古一帝,生前既有殘暴之名,死後亦有無道之毀,弄得車同軌書同文,鯨吞六國一統華夏,北逐匈奴南拓嶺南的豐功偉績被人華麗麗的無視……

如果這二位知道楚風能將道統和帝統集於一身,隻怕也會羨慕直瞪眼吧!

事實上非隻於此,曆代皇朝並不反對貴戚經商,皇帝本人也常利用太監插手商業,但他們全都是利用權力聚斂財富,脫不了搜刮民脂民膏的嫌疑,所謂“半匹紅綃一丈綾羅,掛向牛頭充炭值”,根本就不是商業模式,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稅收,或者幹脆說搶劫。

而楚風手中握著實打實的經濟體,他不但是東印度公司的最大股東,還通過合股方式插手紡織業、鋼鐵業和金銀采掘,並且他本人就是這些行業的先行者,譬如佐渡島金銀礦的采掘,楚風不要就白白便宜了日本幕府,要說搶他是從日本人手裏搶的,非但不在國內與民爭利,還向大漢公民提供海外就業機會,完全是不同於曆代皇朝的經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