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塢的生活是封閉而閑適的,鄉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汗水爍金的生活。他們淳樸厚道、善良溫潤,卻也其樂悠悠,恍如閑雲野鶴,素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覺。突然有一天,朝庭的皇榜張貼到村裏,在村民的心中激起微瀾。榜文道:“凡村人子弟,皆須入讀送學,現國力昌榮,政經興達,吾朝子民,概須效命家國!”“這正是朝庭大量開科取土的新契機呀!”村孰先生是個見過世麵的人,便不遺餘力地大肆宣傳,消息不脛而走,老秀才的學館一時人滿為患。我們的先人總結過人生的四大樂事,即“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可見,當時的科舉製度的確是深入人心。有的讀書人為了博取功名,不遺餘力,窮其一生,造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盛景。
老秀才閱人無數,誨人不倦,這撥學生中,他最看好的便是小雲,說他天資聰穎,靈氣過人,再便是桂生,老秀才誇他總是笨鳥先飛,循序漸進,學有所成。窮家子弟,誰不想有朝一日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呢?桂生便是這樣的人,為了心中的夢想,矢誌不渝,奮起抗爭。
不知不覺中,這年的金秋時節一點點迫近了,小雲放下武藝的研習,專心致誌地準備生員的考試,畢竟,這次考試關乎他一生的仕途。雖說在現代社會中學過不少古典文學,但是一些生僻的科目還是很少涉獵,比如大明的律法,繁多浩雜,一時半會的背誦領會確屬不易。當時的科考主要是八股文:所謂八股文,就其格式而言,一篇文章必須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段落,應考者必須依樣畫葫蘆,不得違格。又有四書文,所謂四書文,就其內容而言,不僅考題取自四書,應考者作文的內容以至於所據的經傳注疏,在格式和內容方麵都有嚴格的規定,考生不得逾越。這跟現代的考試雖說有些相似,卻也大相庭徑,畢竟隔行如隔山,心中有點迷惘。
父親李可近段時間忙於修補房子的風水缺失,他雇人在宅前挖了一麵塘堰,以采陽氣,又命人將後院的水塘及坡坎植高以滋陰。對兒子小寶的成長,他一向是重視的,李可早年便高中舉子,以後怕身份被戳穿便一直閑居沒有去做官。後來他浸淫商業,尋求新的生存之道。如今,國家大政,和平彌久,各種新鮮事物晃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此時博取功名,報效國家是何等榮耀的事呀!他對自己的兒子有信心,江山代有才人出,兒子一定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盼望中,金秋十月說到便到,老秀才所教的學生中,蠢蠢欲動的亦有十多人準備去應考。
這天清晨,晨光微熹,村子裏靜悄悄的,一輛膠輪大馬車早早地便停在“仁和居”門前,小雲一身錦衣裘衫,顯得容光煥發。“得兒駕!”表叔李連貴正欲驅動馬車,桂生滿頭大漢地跑來了,“我娘病了,我怕是去不成了!”桂生有些焦急。小雲看時,卻見桂生短衣長褲,一副學倌裝扮。“沒關係,我跟我爹說一下!”小雲飛快地跳下馬車,跑進院裏去了。一會兒,小雲便一身喜氣地出來了,“說好了,我爹說讓你放心去應考,照顧你娘有村裏人呢!”“刷”隨著一聲響鞭,馬車奔馳起來,踏著滿地的白霜,轉瞬間便消逝在霧氣沉沉的驛道上。
霧氣越來越大,四麵八方的聚攏過來,近處三、四米遠便看不見人影。道路兩旁是黛黑的一望無垠的高梁地,突兀的高粱葉蔓上湧動著晶瑩的露珠,在晨光的照耀下燿燿發光。前方是一片坑坑窪窪的泥窪,馬車有些顛簸起來,像行進在激流險灘中的行船。“馭!”隨著李連貴一聲吆喝,馬車“嗞”的一下停住了,原來前方橫亙著一根巨大的木頭。“是誰如此缺德?”李連貴怒罵道。正說著,旁邊的高梁林中忽然鑽出五、六個持刀的蒙麵大漢。“我們是進城趕考的童生,你們想幹什麼?”李連貴叱道。“快把身上的銀子拿出來!”為首的麻臉漢子暴喝道。“沒搞錯吧!連趕考的童生也搶!”“搶的便是你們這些有錢人”也許他是看見了那輛豪華的馬車吧,“老實點,乖乖的把銀子拿出來,免得爺們動手!”漢子們寒光閃閃的短刀已經架在了脖子上,有的開始在車內搜尋。說時遲,那時快,李連貴馬鞭一閃,帶著一陣風聲,“咣當”一聲撂倒了三名歹人,手中的刀應聲落地。小雲反應也快,一個“鯉魚打挺”縱身躍到歹徒身後,將兩名賊人踢了個趔趄。還有一名賊人見勢不妙想溜,被李連貴一腳拌去,摔了個“狗啃屎。”不消幾下,便製服了歹徒,幾人連呼饒命。李連貴將賊人攏到一塊,在每個人的背後踢了幾腳,叱道,“今天碰到我們,算你們走運,下次再敢禍害人,定要你們的狗命,滾!”幾個人喏喏稱是,見沒有什麼反應,爬起來一溜煙地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