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時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大考——會試,是近乎殘酷的,會試還要考三場。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第二場考試實用文體寫作,第三場靠時務策論,也就是給你個事情讓你分析,頗有點應用文的意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義,這是取士的關鍵。當時的考場可不是今天光線明亮的教室,還有一大堆家長在外麵抱著西瓜等你。明代考試的考場叫做貢院,其實從其結構環境來看,可以稱其為牢房,類似於現在的拘留入監。
貢院裏有上萬間房間(大家可以估計一下錄取率),都是單間,有人可能覺得單間很好,別忙,我來介紹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單間,這種單間叫做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覺到,這幾乎就是一個籠子。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隻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裏麵答題,晚上也在裏麵休息,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隻能蜷縮著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然而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在那盞孤燈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中,那些三更燈火五更雞,十年苦讀博到這一刻出生寒門的萃萃舉子們,為了實現自己的鴻鵠大誌,為了踐行當官的夢想,千百年來,前仆後繼,樂此不疲。他們也許滿懷著報國的理想,用堅強的毅力寫出了妙筆生花的文章,實在值得我們尊敬。
且說這一天陽光如炬,春暖花開,正是禮部開科的大好日子。一大早,心情激動的舉子們便齊聚陰森的貢院外耐心等候。上午八時,隨著一陣清脆的鍾鼓撞擊聲,朱紅巍然的貢院大門“吱呀”一聲開了,一幫公差執杖肅立兩側,翰林院的主考官們峨冠博帶高居案台之上發卷歸號。今天的考試顯得極為肅穆莊嚴,嫋嫋幽香中,禮部尚書、左右侍郎紛紛到場。不一會兒,又有錦衣衛荷槍實彈前來護衛。
小雲有些好笑,這樣的氛圍,在現代社會中隻有法庭審案方倶如此規模,實在是小題大做。小雲隨著人流魚貫而入,從考官手裏接了卷子,便被公差引到一間陰暗狹小的號房,裏麵置有一張床和一張桌子,想必這便是考生挑燈夜戰的地方。正有些渾噩,門“咣當”一聲被公差上了鎖,小雲立時便有遁入樊籠的感覺,一種憋屈的恐懼油然而生。這不是限製公民的人生自由嗎?簡直就是非法拘禁,就像現代社會的南方沿海地區,治安員不由分說抓了你,不讓你打手機,亦不準你入廁,讓你生不如死。小雲有些憤憤不平,如此苛刻的考試,竟然讓這幫舉子們樂不思蜀,法製觀念也太淡薄了吧!想一想,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誰讓自己投生在這個朝代呢?要入這個檻,便歸人家畫地為牢,你不鑽也不行,這好比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前麵說過,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宋代朱熹注釋過的四書五經,明朝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聖人的思想去寫文章,這個聖人是誰呢——朱熹,這位差點成為朱元璋祖先的聖人到底是什麼貨色呢,他一貫主張天理為本,要犧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他思想的體現。
天可憐見!朱聖人當年可能在上茅廁想出一句,寫下來,吃飯時又想出一句,寫下來,本來就作不得準,而過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簡直是一種折磨!
這可就苦了明朝學子們,叫天天不應,誰知道這家夥當年到底是什麼樣的思維,隻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謂搞不懂就問人,搞得懂就教人,實在沒有人懂就去問神,對這些學子而言並不隻是玩笑而已。無數考生午夜夢回,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並不俊朗的外貌和並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過來的人就開始問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這樣才能出口惡氣。問題在於罵完後還是要考啊,不考就沒有官做,這是實際的問題。這種考試實在是弊多利少,禁錮人們的思維,害人不淺啊!
可是小雲是現代大學中文係的高才生呀!這點小事可以說駕輕就熟,手到擒來,不多時便一揮而就一篇錦繡文章,文辭優美,立意深遠,這篇八股文既巧妙的利用既有規則,又有意無意間插入自己的觀點,並運用優美的詞句充分表現出來。寫完文章,小雲便熄了燈,美美地睡他的大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