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縮小方形帆被溫山眠點出還是不行之後, 阿方索便索性將帆布整個形狀進行了更換。
原本的方形帆布為了完全張開,四邊中最上麵的那一邊必須得靠十字木中的橫木貫穿。
而橫木則用繩索再固定在豎狀木頭上。
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轉動帆布,改變帆布受風方向, 必須得連帶橫木一起轉動才行。
阿方索為此也在十字木的交叉點做了活口, 讓那橫木能夠移動。
可他在做活口的同時, 又得保證橫木固定在那個位置, 不可輕易帶著帆布脫離豎木墜到船上。
這也就意味著所謂的活口其實很緊, 動是能動,但卻需要大力拉扯。
直至木頭與繩索間發出“吱呀”的聲響, 才能讓被橫木撐開的方形帆轉動起來。
由此也就在無形之中, 導致了大風裏難以將帆布轉向的結果。
阿方索為了改變這一點,研究出了新的帆布。
也就是溫山眠所乘坐小船上的這種三角帆。
三角帆一角指天, 一角指船,另一角完全同船平行,指向船尾的後海。
直上直下的兩角固定在豎木上,三角帆則在豎木身後, 像是豎木的延伸一般。
這種造型起初很是引人注目,因為此前巴爾幹所有的船隻都是方形帆,而方形帆布是完全橫在豎木麵前的, 正麵看上去麵積龐大而明顯。
但三角帆不同, 它縮在豎木背後, 隻有從側麵才能看見它的完全體。
這讓它理論上不需要像方形帆布一樣,橫張開直接與來往的風對抗,可以說是極大地減小了風阻。
豎木永遠不需要移動。
阿方索將這種三角帆船上,需要移動的自由木繩索交到了溫山眠手中。
--所謂的自由木,貫穿的是三角帆布中,完全同船隻平行,並最終指向船尾後海的那一三角邊。
這和方形帆中橫木的功能有點相似,都是為了將帆布張開。
但它卻遠比方形帆的橫木要靈便得多。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麵積,三角帆比方形帆整體小實在是太多了。
它隻取十字木中“十”的半邊。
阿方索在自由木的盡頭嫁接了繩索,並又在繩索之外,船的邊緣處打造了一圈豎起的短截木頭。
一旦繩索捆綁在木頭上,就可以通過木頭和自由木之間的鏈接固定住三角帆的方向。
短木造的方向不一,也就意味著自由木可以固定的方向不一。
阿方索將那三角帆像時針一樣,繞著豎木轉了一圈,給溫山眠演示完畢,然後才將繩索慎重地交到他的手中。
這過程中,他還用力抓了好幾下頭皮,一派緊張的樣子。
溫山眠踩上那晃蕩於海麵的小船,試著拉了拉帆,熟悉繩索的手感,隨即轉頭寬慰阿方索說:“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