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出海(1 / 3)

南燕北歸,灰棕色的樹林開始染上一層嫩綠,冰凍的河流又開始跳躍歡唱。東海雪原終於迎來了春天

窩吉部落已經做好了準備,東瀛的海船在倭人俘虜的修繕下,重現揚起了風帆。

在海浪湧動的海灘上,五十名窩吉人,三十名庫爾喀人以及十四名倭人,已經整裝待發。

這個海灘上有一個新營寨,四百名投降的庫爾喀人以及從各地投奔窩吉部落的漁獵女真人都被安置在了這個營寨中,波波羅被歐陽軍任命為新營寨的寨長。新營寨的名字被叫做了庫爾喀寨,這樣連同窩吉老營和獵熊堡,窩吉部落已經有三個營寨,共四千五百多人。

因為曾經做過奴隸的老吉拉以及對奴隸製反感的歐陽軍的反對,吉娜宣布,取消對庫爾喀所有俘虜的奴隸身份,接著波波羅勸服了庫爾喀部落剩下的老弱婦孺,全體加入了窩吉部落。

從庫爾喀部落俘虜的十四個倭人俘虜,向歐陽軍坦白了一切,條件是獲得自由身份。

歐陽軍終於知道了東瀛海船的來曆,正是那些倭人俘虜帶來的,而讓歐陽軍吃驚的是,這些倭人竟然是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派來的,或者說是豐臣秀吉派往朝鮮的間諜商船,可惜在海上遇到暴風雨,漂流到了北邊的東海海灘,然後被凍在了鄰近海灘的海麵上,可是當時海船上的倭人首領不願放棄自己的使命,於是率領所有倭人棄船登岸,準備步行到朝鮮去,卻在半道被庫爾喀人遇到,結果倭人首領在反抗中被殺,僅餘幾十名倭人被庫爾喀人俘虜。在庫爾喀人的虐待下,不斷有倭人死去,最後就剩下這十四名倭人了。

倭人們知道,到朝鮮搜集情報的任務已經失敗,回到日本也會被心狠手辣的豐臣秀吉賜死,於是集體向歐陽軍效忠。

冰雪消融的時候反而比冬季更加寒冷,凜冽的風吹得船帆突突直響。

歐陽軍最後抱了抱吉娜,“吉娜,我會盡快回來的,看好我們的家。”

吉娜欲言又止,最後隻是幽幽的說了一句:“恩,我會的,你放心出發吧。”

連同歐陽軍,共八十四人登上了那艘東瀛海船——希望號。其中女真人由納魯、勒布樂和庫勒吉膳帶領,庫爾喀人由波波羅帶領,倭人由一個名叫吉田廣勝的日本武士帶領。可以說希望號集合了窩吉部落所能召集的最強的力量

窩吉部落所處的位置大概是在靠近庫頁島的大陸海岸,那一片海麵在明代被稱為鯨海,從鯨海到達朝鮮,比從台灣到朝鮮半島的距離還要更遠一些,因此歐陽軍決定先到庫頁島和蝦夷島偵察一番,再轉道去朝鮮,這樣可以增加靠岸次數,也減少了海上的持續航程。

庫頁島又名苦兀、庫葉等,元明清三代皆隸屬中國領土。島上共有民族三個,分別為北部的尼夫赫族、中部的赫哲族以及南部的愛努族(又名阿依努族或蝦夷族,與北海道原住民蝦夷族同族)。1411年,明朝征服苦兀,並設立了羈縻衛所,隸屬奴爾幹都司。女真在遼東崛起後,明奴兒幹都司逐漸廢弛,便失去了對庫頁島的控製。1485年,庫頁島南部愛努族首長向日本大名武田信廣獻銅雀台。之後日本人開始加大對庫頁島南部的聯係,但名義上該島仍歸屬大明。

島上居民中尼夫赫族與赫哲族其實是女真族的分支部落,一直到清代後期才自然發展成為與滿族不同的民族,而在明代,他們與大陸上的野人女真也沒有什麼區別,統一都被稱為女直。其中尼夫赫族以漁獵為生,披魚皮,類似於庫爾喀人,赫哲族狩獵、捕魚並行,類似於窩吉和虎兒哈。

庫頁島氣候與東北地區基本相同。島上湖泊眾多,漁業資源豐富,水產大部分為蟹、鯡魚、鱈魚和鮭魚。同時森林資源也很豐富,有薩哈林冷杉、魚鱗鬆、闊葉藤本鬆。高山上有石樺灌木叢和偃鬆。此外,還有石油、天然氣、煤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