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秀水端平橋(1 / 2)

傳說當年乾隆南巡時坐龍舟沿京杭大運河走經過江南秀水府,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嘉興市。乾隆龍舟抵杉青閘這個地方。

這杉青閘是古代大運河上的著名水閘,亦稱“杉青第一閘”,位於嘉興城北運河段。原為運河上控製水流的重要設施,建於北宋之前,在管理船隻、節製流速和灌溉農田方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運河的開掘於隋唐時設置,由朝廷直接派官員管理,因此建有官署。杉青閘是宋孝宗趙昚的誕生地,《宋史·孝宗紀》:“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於秀州杉青閘之官舍。”“杉閘風帆”為“南湖八景”之一。明代李肇亨有詩句雲:“柳枝沙岸夕陽邊,依舊帆檣卷暮煙。”《嘉興市誌》記載杉青閘旁有落帆亭,因有杉青閘的存在,船至閘前便要落帆,是為內河與外河的一個分界處。古時迎送官員友人,多在此處洗塵餞別。後來嘉興一段運河淤塞,杉青閘廢。

嘉興原名由拳,嘉興地區古時候有座槜李城,秦朝以前設長水縣,傳秦始皇聽說這塊沃土五百年後要出個皇帝,大大的不高興,於是就給這個地方改了一個不好的名字叫由拳縣。三國時期,有人在杉青閘後一座水墩上發現“野稻自生”,長勢喜人,時為吉兆。當地官員把這事報告給孫權,孫權視為祥瑞,就把縣名改為禾興,寓意禾稻興旺。公元242年,孫權立其子孫和為太子,為避諱,遂改禾興為嘉興。

“朱買臣馬前潑水馬後收”的傳說就發生在這裏:漢武帝時期嘉興有一個名叫朱買臣的人,他自幼讀書好學,但家道貧寒,全靠妻子勞作掙錢度日,妻子崔氏不甘貧困,還引以為羞,怨恨丈夫肩不挑擔,手不提籃,沒有出息。要求休了她。朱買臣無奈休妻,崔氏改嫁屠夫。後來朱買臣的學識得到皇帝器重,成為會稽太守,衣錦還鄉,騎著高頭大馬回杉青閘接受鄉親們的歡迎。崔氏得知前夫高就,上前請求複合。朱買臣令人提一桶水潑在馬前,對崔氏說,我馬經過潑水處後,你若能把水收回桶中便可以複合。崔氏知道覆水難收,羞愧難當,自縊而死。朱買臣令人辦其後事,把崔氏埋葬在杉青閘落帆亭邊,被人稱之為“羞墓”。元代大畫家吳鎮的嘉禾八景就有“三閘奔湍”,就是指這一帶,並題詩:“三閘奔湍,一塘遠接吳淞水,兩行垂柳綠如雲,今古送行人。買妻恥醮藏羞墓,秋茂郵亭遞書處,路逢樵子莫呼名,驚起墓中靈。”

乾隆昂首戰在船頭望見河上有一座蒼龍臥波、氣勢磅礴的石橋,便大聲叫好道:“好一座端平橋。”誰知可能是當時天色漸暗,乾隆並沒有把橋邊刻的橋民看清楚,此橋卻叫瑞平橋。乾隆一眼看錯,旁邊伴駕的群臣竟無一人敢來糾正,都裝聾作啞,一語不發。後來乾隆走後,竟然又有拍馬屁的地方官員下了一道命令把此橋改為端平橋。

當地的有些小老百姓一不留神叫錯了,還吃了官司掉了腦袋,江南當地的人為此十分不滿。一晃又過了十來年,乾隆又一次南巡路過嘉興,在此處的落帆亭中飲酒賞雪。

落帆亭係宋神宗熙寧初改建,有太白亭、帆影亭、門亭、六角亭以及假山等。池塘中遍植荷花,清香四溢,風光優美。登上假山頂上的落帆亭,極目遠眺,運河上長虹臥波、帆影點點、飛鳥展翅、漁歌高吭,水鄉美景一覽無餘。由於亭修建在河閘堰上,它成為過往商旅特別是文人墨客的遊樂休憩處所。有人留詩描繪亭周邊景色,道是“濃綠暗宮柳,肥紅綻野梅”。明代文人李肇亨以詩句攝下亭畔特有的風光:“柳枝沙岸夕陽邊,依歸帆檣卷暮煙”。

那天乾隆詩興大發十分風雅,身邊伴駕的官員學士們也都跟著和詩助興。其中有一個叫錢載的翰林,原是嘉興當地人,其人能詩善畫,多才多藝,很受乾隆的器重;當時乾隆身邊有許多翰林都是嘉興一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