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對吃十分有研究,他南巡到江南鬆江吃當地的鱸魚為了保持鮮美,要求廚子不用刀割魚腹,隻能用竹筷從魚口插入魚腹,將內髒取出,洗淨後仍放回腹中,然後把它投入加有白菜或波菜的成湯中,可以久煮不老,保持鮮美。這種吃法還流傳了下來,成為當地人的首選。
乾隆皇帝吃罷四鰓鱸,被其美味和名氣所打動,禦賜為“江南第一名魚”。成為封建時代最有轟動效應的“禦製”廣告詞,鬆江四鰓鱸也就身價百倍了。乾隆還賦詩一首雲:“芽薑紫醋炙鱸魚,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
鬆江鱸魚和黃河鯉魚、鬆花江鮭魚、興凱湖鮊魚齊名,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魚。
鬆江北門秀行橋是鱸魚的故鄉,這裏產的鱸魚為四腮鱸魚,號稱是魚中一絕,早在三國時期便名滿天下。
關於四鰓鱸四鰓的來源在鬆江民間演繹出一段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一次下凡到鬆江秀野橋旁飯館喝酒,一盤塘鱧魚,他吃得津津有味,但總覺得腥味太重,肉質太粗。他問店主這叫何魚?店主如實告訴了他,他還要見見活魚,店主從後廚用盤子托了6條活魚來,呂洞賓一看覺得此魚好生醜陋,便一時興起,要來了一支毛筆和一碟朱砂,飽醮筆端,往魚的兩頰上描了條紋,又在兩鰓的鰓孔前各畫兩個紅色腮狀。他將魚買下後,放生在秀野橋下,這6條被放生的塘鱧魚傳為變成了四鰓鱸,成為鬆江四鰓鱸的最早祖先.
四鰓鱸在隋朝時即成為貢品,一時珍美。據《南郡記》載,煬帝下江南時,吳人獻鬆江四鰓鱸,煬帝品嚐後讚道:“金薺玉膾,東南佳味也。”《太平廣記》載:“吳郡獻鬆江四鰓鱸幹鱠六瓶,瓶容一鬥”;“作鱸魚鱠,須八九月霜降之時,收鱸魚三尺以下者作幹鱠。霜後鱸魚,肉白如雪,不腥。
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鬆江四鰓鱸,補五髒,益筋骨,和腸胃,益肝腎,治水氣,安胎補中,多食宜人。”
據古代宮廷秘傳,因鬆江四鰓鱸生命力極強,可7天7夜離水不死,配以冬蟲夏草、天山雪蓮、千人人參乃皇室滋補上品,有調理元氣、延年益壽之功效。據史誌記載,乾隆、康熙非常喜食鬆江四鰓鱸,鬆江四鰓鱸也為其成為長壽皇帝貢獻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水龍吟 辛棄疾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