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本是受太尉喬玄相招,前往洛陽任職,途中折道前來衛家,卻不想衛父執意挽留,扭不過衛父的盛情,蔡邕終究礙於情麵也就暫留在衛家。
對於洛陽之行,蔡邕知道禍福難測,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見故友,而那日衛寧以三歲幼齡而表現出的沉穩知禮,聰慧有智,又引起了蔡邕的極大興趣。於是,蔡邕修書差人送達喬玄府上,言明暫延行程,暫時在衛府小住起來。
對於蔡邕的留住,衛父心裏十分高興,連忙將別院專門騰出,而且再過一兩個月也就是衛寧的四歲誕辰,蔡邕身為大漢名儒,如若能夠成為衛寧的啟蒙恩師實在是再好不過。
當然,衛寧並不知道父母那點算盤,隻是有點納悶,為什麼那個家夥還不走,不是說要去洛陽當官嗎?而且,為什麼他和我的房間隔得那麼近,念書就念書,還非念得那麼大聲,那麼吵,叫人怎麼睡覺了!
衛寧的抗議是無效的,衛父衛母充耳不聞,反而看著衛寧麵紅耳赤驚喜連連,以為兒子終於開始綻放活力了。
衛寧無奈,隻能悻悻的晃回房間,看著蔡邕的房門磨得牙齦刺響。
幾日來,每次聽到那文縐縐的念書聲,衛寧胸悶的頻率更高了,氣得咳嗽連連,睡覺的時間也大大減少。
礙於蔡邕畢竟是他的長輩,衛寧隻能有苦自咽,當然不敢跑到蔡邕那裏撒潑。琢磨了幾天,衛寧實在受不了蔡邕的朗朗書聲,終於爬起身來,晃到蔡邕的門外。
正欲敲門時,誦讀之聲驀然消散,換做悠然琴音,衛寧舉起的小手也急急止住。這時他才想起,蔡邕在曆史上除了文采,他的音律更是一絕。
曆史上並未有多少留名琴師,蔡邕正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員,焦尾琴的由來也正是出自於他。
蔡邕所彈的曲子衛寧當然聽不出來到底是什麼,古時的曲譜流傳到現代的並沒有多少,更惶論衛寧是個五音不全的人才。
聲音本沒有任何感情,嵇康曾言“聲無哀樂論”,但是人卻可以賦予聲音感情,尤其是一個琴奏名家,至少在衛寧耳中蔡邕所奏卻有種濃濃的哀愁,悠揚的琴聲,曲調低緩,道盡滄桑。
憂國,憂民,亦或憂家?衛寧心裏也慢慢升起一絲不忍。
東漢末年朝廷動蕩,局勢黑暗,百姓無以為家,流離失所,賣兒賣女皆是常事,加上十年以後即將到來的黃巾之亂,更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漢王朝不堪重負,分崩離析,進入了三國亂戰。
衛寧隻是一個懶人,胸無大誌,隻是想平安度過這一生,至少當他得知現在所處的朝代時從未生出改變這個世界的想法。
可是,當蔡邕的琴聲觸動他的心的時候,他還是不可思議的產生了這個瘋狂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