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謂的“等待戰機”,這個戰機,指得自然是董卓兵“厭戰思歸”之時。
現在天子剛西遷不久,董卓親坐鎮洛陽,又是散財、又是掘墓、又是賞賜婦人,財貨美人的激勵下,董軍上下的鬥誌尚高,可洛陽畢竟已被燒為廢墟,城內外的居民也都被迫遷徙去了長安,待以時日,那董軍的將士中胡人眾多,便是漢人兵士,因多來自涼、並這些漢胡雜居之地,亦有不少都沾染了胡人的習俗、脾性,換言之,大多是野慣了的,肯定會不耐在此人煙罕見的廢墟之所久待,必有思歸之意,而隻要他們起了思歸之意,這仗就好打了。說到底,打仗打的是士氣、是人心。
董軍將士都想離開洛陽了,不想在這裏待了,便是他們人馬再多,器械再精,戰力再強,人心一去,士氣一無,便是袁紹、袁術兄弟和酸棗聯軍仍不肯出戰,隻文醜和孫堅兩支人馬,文醜也有一定的把握擊敗他們,獲取勝利。
事實上,在原本的曆史中,為何在曹操、鮑信、孫堅接連敗北後,孫堅能敗而複勝,甚而一鼓作氣,抓住機會,長驅直入,進一步地把呂布、董卓都又接連擊敗,終兵入洛陽,成就為後世讚頌的忠烈威名,其中固是有孫堅猛鷙之因,可最根本的緣故,在現今掌兵已久、熟知沙場兵爭事的文醜想來,應也正是因為那時的董兵已無了鬥誌,都厭戰思歸了,要不然,孫堅再猛,肯定也是難以進洛陽半步的,——要知,即使在董卓死後,那涼、並集團卻依舊兵勢盛壯,還又把持朝廷、擾亂天下了很久,由此足可見其強。
孫堅之勝,非因人力,實因時勢。人力有時而窮,時勢卻是無可違逆。討董,是個時勢,能夠借機起兵;董兵思歸,也是個時勢,可以借此名壓諸侯;討董之後,群雄逐鹿,也是個時勢,可借之奪占地盤;可再之後呢?文醜以為,他就該創造時勢了。
不能總是順應時勢,順應時勢的豪傑不少,袁紹、袁術、張邈、橋瑁、劉岱等等這些人,包括後來割據各地的諸色人等,他們都可以說是順應時勢的,要想從他們這麼多人中脫穎而出,非得再造時勢不可,隻有造出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新時勢,借助其浩浩蕩蕩、無人可以違逆的勢頭,也即所謂之“天下大勢”,又可稱之為“人道天命”,才能輕取天下,再造乾坤。
可是,這個時勢他又該怎麼造呢?他現在還沒有一點頭緒。
收回思路,把目光重投注眼下,文醜聽到田疇麵對他言道:“主公,今我軍雖暫歸潁川,屯駐休養,可為來日與董軍再戰計,以我愚見,似最好也不要空坐等機,不防未雨綢繆,先下些閑著。”
而所謂的閑著也不過是對徐榮行一些離間之計,對徐榮送些信件、玩物、物品等。而之所以選擇徐榮卻也是有原因的。
這卻是因為董卓軍中多涼州人,徐榮是唯一一個非涼州籍的重要將領,在董卓軍中,他的地位本就尷尬,不少涼州將士把他視作外人,把他排斥在圈子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