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道:“都督豈不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劉澤兵雄勢強,不如暫避其鋒芒,退而保江南半壁,劃江而治,與劉澤分庭抗禮,都督以為此計如何?”
周瑜麵色陡然一變,陰沉得讓人不寒而栗。“此必諸葛村夫之言,士元豈可聽他謬論!劉澤崛起於徐州,數年之間橫掃淮南、荊襄,其發展之神速,令人瞠目,如果不加以遏製,久必為江東之禍。劃江而治,看似完美,東吳坐擁江南半壁,進可攻退可守,其實不然,荊州富庶,皆在南郡江漢,荊南窮山惡水,蠻夷難伏,劉澤得富腴之地,我江東得貧瘠之土,如何能分庭抗禮?如今我大軍陳於赤壁,萬事齊備,隻需一場東風,須臾之間便可獲全勝,諸葛亮包藏禍心,惑亂軍心,豈圖為劉澤解圍,此等險惡用心,某豈可無備?倘若他再敢妄言亂語,怠慢軍心,某定斬不赦!”
龐統暗暗吃驚,看來諸葛亮和周瑜的關係,比他想象的還要惡劣。昨日初至東吳營中,心思敏銳的龐統便已察覺到了諸葛亮地位的尷尬,以諸葛亮的才能,至少在軍中也是首席謀士的位置,但龐統看到諸葛亮在軍中不過是一個邊緣人物,雖然掛著行軍參議的頭銜,但根本就無法參與到東吳的核心決策圈之中,想來諸葛亮與周瑜有些有齷齪的。此時看周瑜的神情,分明是與諸葛亮有著難解的仇怨,言語之中,頗多恨意,諸葛亮在東吳軍中不僅是難得重用,而且時刻還有性命之憂。
周瑜的為人,龐統那是有著很深的了解,外寬內忌,麵慈心辣,如果是他認為可以相交的朋友,可以掏心窩子地對你好,兩脅插刀,義不容辭;但如果他視為仇敵人的人,這一輩子也難在他的眼中翻身,甚至會不擇手段地去謀害。
龐統的腦子在飛快地轉動著,自己此來江東,就是想要得到周瑜乃至吳侯的重用,一展平生抱負,不負平生所學,至於封侯拜相,龐統自認為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以自己的才幹,將來混到那一步絕非癡心妄想。周瑜雖然器量狹小,但在柴桑之時,便與自己交厚,龐統不知諸葛亮到江東之後,卻為何遭周瑜忌恨,縱然說文人相輕,但周瑜身為一國之帥,斷然不會不招賢納士廣收人才,看來是諸葛亮的偏執誤了他,周瑜自恃甚高,諸葛亮公然反對他的意見,這不是自己找抽麼?
想著想著,龐統腦子裏靈光一現,諸葛亮被周瑜棄用,這莫不是上天眷顧自己嗎,隻要此番順著周瑜的心意,為他出謀劃策,赤壁大勝之後,這江東首席謀士的位子舍我其誰?
坦白來說,打小龐統就和諸葛亮交情莫逆,兩個人可以說好到了穿一條褲子的份上,但隨著年齡漸長,兩人的聲名日顯,龐統就感覺到了壓力無窮,伏龍鳳雛,龍永遠是排在鳳的前麵,諸葛亮一表人才,儒雅風流,走到那兒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但他龐統形容猥瑣儀表粗俗,在當前這個以貌取人的社會氛圍之下,龐統永遠都是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
龐統自卑也好,自慚形穢也好,總之在襄陽之時,總是覺得矮了諸葛亮一頭,所以這幾年他遊曆天下,從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刻意地想避開諸葛亮的光環,想自己去闖出一片天地。此次投奔江東,一直有著一個期許,一個極欲想出人頭地的願望,但看到諸葛亮在江東之時,龐統的心似乎有些發涼,雖然他沒有刻意地將這種情緒顯露出來。
諸葛亮被周瑜唾棄,龐統心中不禁是暗暗地竊喜,真是天賜良機啊!
“孔明啊孔明,非是我龐統出賣於你,是你自己恃才傲物,不能見容於周瑜。大丈夫立身處世,自當建一番功業,今日便是我龐統揚名天下的機會,如何能遂你之意忤逆於周瑜?你莫要怪我無義,將來之世人,隻知道天下有鳳雛而不知有臥龍!”龐統在心裏暗自思忖,思路越來越清晰,功名富貴就在眼前,無論如何自己也要抓住才是,至於諸葛亮的策略,就讓它見鬼去吧!
就是在一瞬之間,龐統的心思已是經過了三回六轉,他已經暗暗地打定了主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跟諸葛亮持一個態度必然會遭到周瑜的敵視,想要上位,就得去奉承周瑜,至於諸葛亮的擔憂,也許僅僅是諸葛亮太過謹慎了,劉澤有那麼高深的智慧嗎,我看未必。機會就在眼前,機不可失,失不再來!